從制壺者到壺的代名詞——說不盡的孟臣壺
惠孟臣(大約生活在明代天啟到清代康熙年間)壺藝出眾,獨樹一幟,作品以小壺多、中壺少、大壺最罕,所制茗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善于配制多種調砂泥,有白砂、紫砂、朱砂,以朱紫者多,白砂者少。壺式有圓有扁,有高身、平肩、梨形、鼓腹、圓腹、扇形等,尤以所制梨形壺最具影響。十七世紀末外銷歐洲各地,對歐洲早期的制壺業(yè)影響很大。據說英國安妮皇后在定制銀質茶具時,要求模仿惠孟臣的梨形壺。
【陳亮《梨形(孟臣)》】
孟臣所造小壺大巧若拙,移人心目,以擅制小壺馳名于世,后世稱為“孟臣壺”。這種小壺特別適合于飲工夫茶,因而風靡南國。后期專制朱砂幾何形小壺,造型奇、體積小、工藝精。這種壺式為后世水平壺的前身。孟臣壺工藝手法極洗練,富節(jié)奏感,尤其是壺的流嘴,不論長或短,均剛直勁拔,有著與眾不同的鮮明特色。壺體光澤瑩潤,胎薄輕巧,線條圓轉流暢,成為孟臣壺突出的風格特征。
【陳亮《扁燈(孟臣)》】
惠孟臣制壺除注重壺體渾樸精妙外,尤注重銘刻的書法。他的刻款書法秀娟,不離唐賢風格,筆法絕類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孟臣壺”傳器款識有書“文杏館孟臣制”、“荊溪惠孟臣制”、“惠孟臣制”、“孟臣制”。有的前面標有制作年份或絕句,如“大明天啟丁卯孟臣制”、“水浸一天星孟臣”、“葉硬經霜綠孟臣制”、“煙村四五家孟臣”或“云入西津一片明”、“寸心千古秀”等詩句,一般是在十幾字組成的詩句或吉祥語閑章下鐫刻孟臣制,字體多為楷書,也有行書體,筆勢靈動,具書法韻味,用竹刀刻劃,后期作品并用鈐印。孟臣壺的款識以蓋內有“永林”篆書小印者為最佳精品。
【陳亮《水平(孟臣)》】
臺灣著名愛國詩人、史學家連橫(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祖父)有語云:“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品茗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似乎孟臣壺已成為了紫砂茗壺的代名詞。確實,落孟臣款的紫砂茗壺數量眾多,且多為朱泥制器。根據臺灣紫砂學者黃健亮先生的粗略統(tǒng)計,在1040件工夫茶壺中,署“孟臣”款者至少占了23.46%。孟臣似乎從一個制作者的名字,變成了一種落款方式。在留存于世的孟臣壺中,有制工粗糙木印章款的潮汕小壺,也有鮮見的工藝精絕的刻字大品,其時間跨度,也從明末清初一直延續(xù)至今。
【陳亮《思亭(孟臣)》】
那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呢?民國李景康、張虹在《陽羨砂壺圖考》一書中給出了解答:“孟臣因負盛名,故贗鼎獨夥,凡藏家與市肆無不有孟臣壺,非精于鑒賞者莫辨。”這類現象類似于清中期的曼生壺。自曼生壺創(chuàng)燒之日起,便有大量托款制器現世,但這類器物往往與真品相去甚遠。
【陳亮《水平(孟臣)》】
惠孟臣所處年代乃是明末清初時期,壺藝名家林立。惠孟臣定有過人之技藝,方才與其“盛名”相符。明末劉源長所著《茶史》載:“迨今徐友泉、陳用卿、惠孟臣諸名手,大為時人寶惜,皆以麤(同“粗”)砂細做,殊無土氣,隨手造作,頗極精工。”可見惠孟臣是與徐友泉、陳用卿齊名的一代名工,可想而知其制壺之功力水平。而《陽羨砂壺圖考》中“孟臣制品,渾樸精巧,無不具備”的記載亦可印證孟臣之不俗功力。
那么,如何判斷是否是惠孟臣的真跡呢?
應該具備工藝樸雅、款識工整、具晉唐楷書風格,并以鋼刀精描深刻等特征。除此之外,泥料與形制亦是具有較高時代辨識度的特點。據目前所見,臺灣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舊藏的“崇雅堂孟臣壺”和西泠紫砂拍賣專場的“竹石居孟臣壺”為目前學界所公認的孟臣真跡。
其中,“竹石居孟臣壺”選紅褐色拼砂泥料制成,細看伴有點點黃色砂質顆粒,此種泥料砂質均勻,渾然一體,僅見于明末制器之上。而扎實的明末龍窯燒制氛圍,又使整器暗蘊寶光,滿溢古拙之氣。其壺身之束頸、三彎流、圈把,無一不彰顯了明韻古味。再觀壺底刻字“竹石居茗助,孟臣”七字,恰應《陽羨名陶錄》的記載:“(惠孟臣)筆法絕類褚河南”,乃追碑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