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工王六初談紫砂壺造型藝術之美學
紫砂壺的造型,千姿百態,是存世各類器皿中最豐富的,向有“方匪一式,圓不一相,文豈傳形,賦難為狀”之譽。
紫砂壺的造型藝術美,最基本的也是最起碼的就是比例協調。大凡自然界中的萬物都是如此。如觀察動物與植物軀干各部分之比例:任何動物的每一部分和整體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比例,即矮胖的其各部分也肥短,瘦長的其各部分也瘦長,大小適中的,其各部分也大小適中。不曾遭受人和風損傷的樹木也有同樣的情形,因為傷處長愈之后,天然的比例就被破壞了。
再如人體各部分和身高成簡單的整數比,各部分之間也成簡單整數比;人體可以形成極為對稱的幾何圖形,如臉部,可構成正方形,又開叉的腿成等邊三角形,而伸展的四肢形成的圖形更是希臘人認為最完美無缺的幾何圓形——圓。
【《古井移木》/段泥/140cc】
從人體、動物、植物的觀察中,我們發現整體的每一部分與整體成比例,這一原則運用到紫砂壺的各部分比例搭配中,在紫砂壺的身筒、嘴、把、的等的造型確定后,如能掌握好神圣的比例,就能創造出更美感的作品。
【《松段》/紫泥/440cc】
紫砂壺的造型藝術美,線條美也不容忽視。線條是最簡單、概括的藝術表現手段,這些線條常會改變其中心。在紫砂作品創作中,充分地掌握和運用好線條,就能使作品表現得更有生命力。如掇球壺是典型的幾何類傳統壺款式。它是運用圓球形曲線處理造型的一個成功范例,向外擴張,強調了曲線的轉折,使之圓中帶方,顯得強壯有力,也給向上挺拔的頸部留下了空間,身筒的下半圓,也突破幾何圓的制約,器型曲線又向里略收,底徑略小于口徑,使整個茶壺的重心向上,顯出靈秀之氣。
【《禪墩》/龍血砂/260cc】
還有雙線竹鼓壺是由線型相同而方向相反弧線組成,線型翻轉排列極有節奏,對稱中寓變化,形體被橫線分割后形成的上、中、下三部分也極有變化,配以竹節形的嘴、把和的子,整體效果顯得比較均稱,俏麗大方。
【《六方宮燈》/降坡泥/390cc】
紫砂壺的造型藝術美,還講究自然美。自然界的花島魚蟲、山石樹林、瓜果蔬萊,無一不成為藝術家的創作素材。當代紫砂名人蔣蓉創作的《西瓜壺》亦具有這一特征。西瓜壺身小巧渾圓,皮色花紋碧翠晶瑩,俏似皮薄漂亮的“解放”小西瓜,讓人感覺到它的清涼甘美。瓜藤,瓜莖塑造壺嘴壺把,壺把處攀出一張墨綠的瓜葉,二朵嫩黃色小花,一支卷須逼真自如。蔣蓉用以少勝多的手法,使作品既實用美觀又富有藝術魅力,達到出神入化之境地,正所謂瓜熟蒂落,功到自成。
還有蔣蓉的代表作品《牡丹壺》,形大艷美,雍容華貴,“天下真花獨牡丹”,以大紅花朵為壺身,花蕊側瓣開出嵌蓋,使之天衣無縫。莖頂生花,莖上生葉,莖下接桿,分辨老梗新枝作壺把,“三叉九頂”牡丹嫩葉成壺嘴;以黃色彩蝶作鈕,倍增情趣,《牡丹壺》觀賞性強,收藏界向來視作珍品。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引發了新需求,而就新的需求又刺激了紫砂壺藝的創建熱情,但無論如何,在紫砂壺藝術的造型上都離不開其比例協調、線條優美、且歸于自然的藝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