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的故事——上海文史館工美社研究員杭杰老師
杭杰老師是上海文史館工美社最年輕的研究員。對于紫砂創作,他始終堅守傳統之道,將自己對于紫砂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感悟一一融合進自己的創作,展現其作品之精致、豐富和靈動。
對于杭杰老師來說,每把壺都有自己的故事。
壺友問:這把潘壺有什么寓意嗎?

老師答:這款潘壺,我在傳統器型的基礎上,加入了一些自己的風格和創作理念,讓壺身更為飽滿圓潤,猶如熟透的果實,與壺身銘“自重則威,知止有定”相呼應;也更多地考慮到不同地區壺友的審美習慣和使用習慣。
自重則威,知止有定。人到中年,修養、學識積蓄日深,自身在社會和家庭的定位與角色也越來越清晰。壺與其人,皆穩重大氣。
壺友問:為什么說君子情和小婧玉是一對呢?

老師答:這兩款壺我在構思的時候,效仿古時“君子淑女”之意,是一對夫妻、情侶壺。
君子情壺身棱角分明,壺蓋、壺嘴皆剛硬平直,線條簡潔有力,圓鈕端莊大氣,整體充滿男性陽剛之感。正面銘“墨跡留真”,反面刻繪梅花,象征君子正真、高潔的情操。
而小婧玉線條柔和圓潤,每一處銜接、轉折都自然溫潤,水滴狀壺鈕點出女性溫柔如水的性格特征。壺身正面銘“砂意”,反面則刻繪一叢蘭花,象征女性典雅、賢德、美好的情操。
這兩把壺剛柔互補,融合太極陰陽的理念,古意、禪意韻味很濃。
壺友問:這把“朱泥如意”的壺鈕為何彎彎曲曲?

老師答:這把朱泥如意是興起之作。
某天外出散步采風,在田間偶遇一位瓜農。天氣開始炎熱,小瓜初長成,小巧可愛;瓜農于田間灌溉勞作,辛苦異常。但休息閑談時,瓜農手搖蒲扇一笑置之,絲毫不以為苦。
其心態之豁達淡泊,田園之天然意趣,給了我靈感;回去后即創作這把壺,以未熟之瓜鈕為原型,壺身刻銘“清心淡泊”,以志此遇。
壺友問:這把壺銘“邀月”,又為何名“志存高遠”呢?

老師答:這把壺正面刻繪的是唐代大詩人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首著名的《月下獨酌》,正是詩人當時懷才不遇、內心凄涼的真實寫照。
但雖然寂寞愁悶,詩人在失意中依然曠達樂觀,相信自己的志向總有一天能達成。所以名為“志存高遠”。
壺身正面刻繪詩人畫像,反面銘“邀月”,正是借用李白的詩句和意境。壺嘴三彎,以酒壺為設計原型;壺身圓潤飽滿,與月牙狀壺把相呼應,正是“人有悲觀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之無常正如月亮,故無需太過吁嘆,只要志存高遠,總能達成所愿。
壺友問:這把壺名“暗香”,是不是跟梅花有關系?

老師答:對,這把壺就是以梅為設計主題的?!皦菙抵γ?,嚴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壺身沒有刻繪整枝梅花,而把梅的元素融入到壺蓋、蓋嘴、壺把。壺把以梅樁為鈕,飾以梅枝、梅花,壺嘴、壺把均以梅枝為原型。
壺身正面銘“一枝可清天地心”,象征梅之高潔、清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