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肩顯精神,壺腹顯氣度
壺的外在線條和輪廓,可以反映出壺的氣質、意境、情趣和神韻。說某把壺“氣韻貫通”,就是指這把壺的各局部,通過鑲拼銜接后,線條和輪廓在整體上接續得準確生動,整體氣韻能夠連接起來形成循環。如果把鑲接銜接的位置、方式不對,一把壺的“氣”就會斷掉。
紫砂壺如人,有身、腹、肩、頸、首。壺肩的折線極像人的肩膀,最能表達精神。古壺多樸拙,但大都精神表達到位,主要原因是骨架搭得好。一個人,昂首、挺胸、闊肩,我們就說這個人“精神”,這個人有“骨頭”,因為他的骨架重心是向上的。
一把壺有無精神,也要看骨架。壺的骨架就是壺體局部的折角弧線。當壺體局部折出明顯角度后,“面”的視覺形狀、層次感覺就會凸顯,壺的精神也就全然不同了。比如:“掇球”壺的蓋面,拱起的虛片折角明顯,就顯得圓潤飽滿;“傳爐”壺的蓋面,虛片拱起的折角若方中帶圓,就顯得剛毅有力。
【楊軍保——《傳爐》】
老藝人常說:“精神看肩,氣度看腹。”魄力大小、氣勢緩急、寬容限度三者合稱氣度。壺腹的收腹弧線、壺口的寬度、壺頸的長短、子母線的厚度,都能反映—把壺的氣度。
像“蓮子”、“掇只”、“掇球”一類的壺,壺肩的重心由壺流、壺把的線條引導都略微偏上,壺流的內根可形成最大的水壓,氣韻貫通,出水順暢,持握舒適。
【沈彩娥——《掇只》】
為了體現壺肩的飽滿度,則要考慮適度縮短壺頸的長度,讓壺肩重心得到提高,腹線才能有更大空間做調整。但壺頸縮短要適度,否則氣度雖顯而風骨不存。這表明,壺頸的長短,同樣能反映一把壺的氣度。
用于壺蓋座片邊緣的“子母線”,其寬度和厚度,會影響壺的整體氣度。子母線要寬薄均衡,近看子線略厚,寬于母線,目的是要能夠“壓”得住身筒。
【王立芬——《掇球》】
一般意義上說,底面寬的壺較穩重。但是,這種僅靠底面的穩重,是不夠的。腹線收得太急,重心就會提升,穩重感就要降低;腹線收得太緩,重心就會下沉,穩重感就會提升;腹線收得太隨便,壺則顯得僵硬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