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器仿生為何說要注意精氣神,而非單純仿生嫁接
我們常說:“花器之美在骨不在皮”,它并不是從花哨的外表打動你,而是那副俏麗脫俗的骨相,這也是我們今天要講的花器仿生為何說要注意精氣神,而非單純仿生與嫁接。
花器在紫砂壺中可以說是別具一格的,而它大多是以大自然生物為題材,運用模擬仿生、寫實、夸張等手法,把自然界的花卉草木、飛鳥蟲魚和瓜果蔬菜等物象,塑造和融注于壺藝之中。
主要表現手法是在壺體上堆、雕、捏、貼各種花、枝、葉、果等,或塑上有趣的小動物加以點綴,使得充滿鄉土氣息的自然景觀再添幾分生機。這樣的一把壺,實在是太美了。
在花貨壺藝巨匠朱可心、蔣蓉以及門徒學子的耕耘培植下,紫砂百花園更是一派生機。“松竹梅壺”、“松鼠葡萄壺”、“報春壺”、“彩蝶壺”、“碧桃壺”、“南瓜壺”、“蓮花壺”、“竹扁竹段壺”、“高風亮節壺”等等,可謂洋洋大觀、美不勝收。
盡管每一件花貨造型具有自身的個性美,但是無論從線條裝飾到結構布局,從物象塑捏到形態夸張,處處給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小小茶壺不僅有體味生活氣息之閑情逸趣美,更有擁抱大自然之氣勢壯觀美。
這難道不是藝術審美的感化作用和愉悅作用在壺上的體現嗎?
恰到好處地將壺體結構要素同塑像機體結構有機結合,灑脫發揮、刻意表現,讓人在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意境下,感覺到自然恬靜美和靈動神韻美,也是這上乘之作所特有的個性美。
歸根結底,一把壺的藝術價值的高低,取決于制壺人的創作能力和制作水平。換句話說,沒有一定的設計創作能力,沒有扎實的制壺功底,是不可能把壺做好、做像樣的。
一件較為完美的壺藝作品,其形、神、氣三者是缺一不可的,而且應該是優秀的,不僅能讓人產生完美的觀賞效果,而且會給人以耐人尋味的藝術感覺,這便是壺藝的審美感化作用所產生的審美價值之魅力所在。
總而言之,對紫砂壺造型藝術的審美特征及其價值的認識和挖掘,不但有利于我們進一步領悟壺的工藝質量和藝術價值,而且可以促進壺藝師在創新制作上不斷進取。
所以觀賞一件新的造型,應該在領悟到美的本質以后再加以評點。以這樣的審美態度為出發點,才能中肯地贏得愛壺者的共鳴。
好的作品是具有感染力、親和力和生命力的。
一株小草、一竿秀竹、一只小蟲都通人性,讓玩家能感覺到它們的呼吸、聆聽到它們的呼喚、觸摸到它們的脈動。
這便是制作者在心靈的共振中,用深沉的愛去創造了它們的物象精神,從而使自然物成為了高雅的紫砂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