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壺友的鑒壺之法
紫砂茶具,由陶器發展而成,是一種新質陶器。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傳至今。北宋詩人梅堯臣的《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一詩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說的是紫砂茶具在北宋剛開始興起的情景。
紫砂是陶土的一種,世界上產陶土的地方數不勝數,但是紫砂就中國宜興有。由于紫砂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吸附性,是泡茶最好的選擇。但是現在有不少用化工泥等冒充紫砂,這些東西做成的杯或壺,不僅不能更好的泡出茶香,而且對身體有害。
紫砂壺是反映時代風尚的產物,某個時代的品味,規范了它的造型及紋飾。縱觀紫砂壺的歷史演變,一般都表現為由粗趨精、由大趨小、由簡趨繁,復又返璞歸真從簡行事,經歷了古樸、華麗、淡雅的三個階段。它泡的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即使是盛暑時節,所泡之茶仍不易餿。由于泡茶日久,茶味慢慢滲入陶質中去,即使不投茶葉只沖沸水,也有一股淡淡的茶香。
如此美妙的茶具,該如何去鑒別、挑選呢?老壺友們自有一套:
顏色
用于制作紫砂壺的紫砂泥主要有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紫泥應紫里泛青、泛紅,紅泥應紅而不艷,本山綠泥應黃里發青。由于泥料的配比不同,還可以得到朱砂紫、栗色、海棠紅等等,故而紫砂泥也稱“五色土”。純正紫砂的顏色,不論紫色、黃色、紅色或者是兩者之間的顏色都應有玉石般的韻味,其光質為黯然之光,但越用越潤澤,像上了油一樣,可參考老玉石的材質效果,材質越稀有、越有價值,因為資源有限。
肌理效果
由于紫砂壺一般不施釉,全靠素面素心溝通茶人,那么肌理效果就成了選的外觀標準之一。有的細膩得猶如嬰兒的皮膚,撫之頓生憐愛之情;有的則在生料中拌進熟料,燒成后在壺的表面出現橘皮的效果,生動可愛。
造型藝術
紫砂壺的造型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非常講究其點、線、面的美感。講究壺體整體的設計完美、新穎,要求制作人員以人為本,加以人性設計。壺體講究氣度,講究合理的壺嘴、壺把、壺鈕的功能搭配協調。觀察壺體的造型是否優美,有無作品個性。壺體結構搭配是否協調。如果是光貨,表面是否平滑,嘴把過渡是否自然,做工是否精細、干凈、利落。
亮色
新制的紫砂壺一般說來質地都比較疏松,顏色偏暗,有光亮的少,無光亮的多。如果特別光亮,就要小心了,有可能打蠟了。
聲音
紫砂壺是陶之上品,所以壺的聲音還是近乎陶的聲音。一般有兩種鑒別方式:1.一般泡茶以后,聲音沙、啞、沉,不能像金屬或者瓷器那么脆,聲音沙啞說明材質透氣性好,內部不結晶,能保持茶的香味,不易變味。2.判斷燒制的火候,火候不到位或者有些過的壺,聲音或悶或木,均非上品。
手感
石磨碾粹的砂粉其手感和機器加工出來砂粉的手感是不同的。紫砂壺的泥料無論粗細,其壺的手感都很舒適,粗而不糙,細而不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