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紫砂器有哪些鑒定重點
從明代中葉起,社會上飲茶的風氣和品茶的提倡,促使宜興紫砂茗壺廣泛流行起來,并為好茶的文人墨客、士大夫一起推崇。馮可賓的《茶箋》說:“茶壺陶器為上,錫次之。”文震亨的《長物志》說:“茶壺為砂者為上,蓋既無土氣,又無熟湯氣。”
明代是紫砂壺的初創時期,清代是紫砂壺的發達時期。從文獻記載看,同明代紫砂壺制作業相當興盛。明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一書,記錄了不少的制壺“名家”和“大家”都是制作神品的名匠。明代最有聲望的是龔春,又有“四家”(即董翰、趙梁、元暢)及“三大”(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之說。晚明人時大彬是當時的“三大”之一,也是后人研究明代紫砂壺的重點名匠。
五子登科 桑黎兵
明代的紫砂壺主要有以下特點:
明代的紫砂壺造型多以方形、圓形、筋囊式為主,線條簡約,壺體偏大,平實質樸。
明代創始期的壺是以捏制為主,壺內胎往往有掏空時捏按的指紋。明早期的紫砂茗壺,造型氣度渾厚,比較協調,不附加裝飾,僅以筋紋線的變化及開光加強裝飾效果,泥質顆粒較粗鐫刻楷書簽名款于茗壺底部。
到了晚明的時候,時大彬創造了木模制壺方法,壺內壁不見指紋,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跡。
在柄與壺身、流與壺身相接觸往往比較粗糙,有時為了美化接痕而貼上柿蒂形泥片而成為最早的附加裝飾。
由于明代不單獨燒壺,反將壺放在同窯的缸中套燒,所以經常有缸甕飛灑的釉淚沾在壺體表面。
有的砂壺還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氣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壺的內壁也薄厚不一。
在很多情況下,由于溫度不夠,砂壺不能完全燒結,所以其胎質較為疏松。
國內歷年出土一批明代紫砂壺,從出土情況看,明代紫砂壺已從日用陶器中分離出來,形成專用欣賞紫砂壺的雛形,為清代紫砂壺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個時期名家輩出,壺式千姿百態,特別注重筋紋器制作,這種風氣延續到十八世紀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