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節生動,君子最愛——紫砂竹段壺
歷代的紫砂藝人對竹吟詠不斷,創造出大量以竹為題材的紫砂陶藝作品。竹段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竹之挺拔、青不凋之色,以及竹的搖曳之聲和清疏之影盡入壺藝,并借以象征與表現虛心、高潔、耿直、堅貞、思念等情志和思想,構成了紫砂壺情志依附竹意象、情志貫注竹意象、情志超越竹意象的竹壺類型,從而顯示出了竹子清新淡雅、幽靜柔美的審美特征。
竹段壺的造型特點
紫砂竹段壺的壺體為仿生毛竹段形。壺嘴、壺蓋、壺把均以竹枝裝飾,比例勻稱、疏密合度,卷曲翻動的勢與度掌握得恰到火候,使整件作品既情趣盎然,又充滿張力。壺身和壺蓋則用竹葉貼飾,精巧細致,款款動人。整體器型展現了竹子的千姿百態,顯得生機勃勃。
竹段壺的文化意蘊
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神奇樸實的中國竹文化,歷經數千年的歷史發展,在中華民族精神長河中留下了深長的歷史投影。如今,竹文化正以倔強的生命力融進紫砂竹段壺的設計中,形成了中華民族與時俱進的文化意識和品格。
我國是世界上竹類資源最為豐富、竹林面積最大、開發利用竹資源最早的國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國”之稱。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眾、凌霜傲雪、四時長茂受到了人們的稱頌。人們賦予它心虛節堅、堅忍不撥、風度瀟灑的“君子”美譽。在紫砂竹段壺身上,我們仿若能窺見竹子臨寒傲立的“君子”品質。
紫砂竹段壺的思想內涵十分獨特,壺器在穩重的壺身中讓人感覺到竹的靈氣。此壺決不是簡單模仿竹子的造型,而是力盡在壺器適度的藝術變形中,在思想和情感的融合中,在品位和格調的提煉中做到瓢逸灑脫、高風亮節。由此,紫砂竹段壺的品格與藝術得到升華。
紫砂壺的工藝制作是器物由實用走向審美、人類精神需求增加的結果,兼具實用與審美兩種功能,既是物質生產技能的集中體現,又顯現出文化性格與審美追求。
紫砂壺的表現需借助于其構成物質材料的形狀、色彩、造型的變化,從而體悟與分析工藝品的文化性格和審美追求。正如紫砂竹段壺,在蔚為大觀的中國藝術品中,它表現了中華民族一種大無畏的“君子”氣節。
竹段壺寄予美好愿望
自清代以來,宣興的歷代紫砂陶藝人就喜歡采用竹子作為紫砂壺的創作題材。竹子除了本身質樸自然、不尚奢華的特點和紫砂陶溫潤精細、含蓄內斂的本質特別契合之外,還寄托了人們心中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據《酉陽雜俎續集·支植下》記載:“北都唯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長數尺,相傳其寺綱維,每日報竹平安。”
竹段壺既有仿生竹子形象而貼切的外形,又有對竹子的剛直、勁節品格的禮頌,以及人們對平安、幸福生活的寄托和向往。
夜深人靜的時候,手持一把紫砂竹段壺飲茶,就好像和過去的朋友執手晤談,茶汁漫過壺蓋和壺身,順著竹葉輕輕滑過,無聲無息,就像悄悄而逝的難忘時光。在那里,我們停下腳步傾心交談,忘記時間的存在,不知東方既白。臨別,我們舉杯互相祝福朋友平安,彼此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