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入紫砂壺欣賞之門
當紫砂壺從普通的喝茶器具逐漸轉變為文人雅好,被注入了文化元素,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甚至與佛、道聯系在一起時,再加上物以稀為貴,紫砂壺就漸漸成了人們欣賞、收藏和追捧的對象。
古有斗茶,今有比壺,比誰的壺更美、是否出自大師之手、是否更有收藏價值……一把好的紫砂壺的確可以讓人賞心悅目,也有更大的升值空間。
【潘國勝《冰梅》】
欣賞紫砂壺,必須從愛壺、玩壺入門,在使用、玩賞中,了解什么是正宗紫砂,紫砂泥原料的性能、化學成分、分子結構、吸水率、透氣性,紫砂壺泡茶、注茗的功能,壺的造型、泥的色澤、工藝技巧以及裝飾手段、藝術風格,名人名作、歷史沿革、流派,等等,逐步確立自己的收藏風格。欣賞紫砂壺,亦淺亦深,亦玄亦神,關鍵在于你如何進入賞壺之門。
【莊青《圣桃提梁》】
宜興紫砂壺歷來分四個檔次:實用品(大路貨)、工藝品(細貨)、特藝品(名人之作)及藝術品(富于藝術生命之作)。
實用品的特點是每個歷史時期投入的制作人員最多,制作技藝一般,日產量高,以傳統器型為主。這類紫砂壺歷來不入賞壺之列。不過歷史上也有專做大路產品而獨具功力的高手,應屬例外。
【陳柳柳《玉乳》】
工藝品出于良工巧手,其作品一般來說制工精良,但出于歷史或文化因素、藝術素質,他們的作品大多為模仿傳統造型,或創作一些符合初涉紫砂愛好者喜愛的造型。
【沈彩娥《古鐘》】
再上一個層次就是名人之作,稱之為特藝品。名人當然是在同行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名人少,作品亦少,它總是賞壺、藏壺者渴求的對象。
藝術品,粗略地說,并非就特種工藝、精湛技藝、獨具功能、材質貴重等而言,而是根據作者文化藝術素養的高下,在紫砂這個傳統工藝中注入藝術生命的多少來判定的。
不富收藏就無賞壺可言。收藏應該各有所好,不必強求一致,多、全、精、專、深、大、小,都可視為收藏特色。在收藏中可以學會欣賞,在欣賞中能夠學會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