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小有名氣的上海葛新先生的紫砂壺收藏
紫砂壺早已成為眾多收藏家手里的“珍品”,而上海的葛新先生收藏了500多把紫砂壺,并以此在收藏界“小有名氣”。
說起紫砂壺,現已退休在家的葛新先生記憶的閘門一下子打開了。上個世紀80年代初,葛新在香港從事進出口生意。他親眼看到表哥到廈門出差時花一萬多元買了一把顧景舟先生制作的紫砂壺,在香港轉手賣到了10多萬元。同時,葛新發現,就在他公司隔壁,一家小店的店主專門經營紫砂壺,當時主要從江蘇宜興一帶進貨,凡是名家的作品進價不過300元左右,而在香港的售價都可達上萬元。后來,隨著我國臺灣省收藏紫砂壺熱潮的興起,紫砂壺的價格更是日漸走高。
“這不就是一個很好的商機嘛!”葛新當時因生意需要,幾乎每月回一次上海,當他看到紫砂壺的商機后,他每次回來便盡量搜集紫砂壺,尤其是名家的紫砂壺精品。他家就在東臺路文物市場附近,跑文物市場成了他回家的必修課。
六方宮燈 吳永明
但東臺路貨源畢竟有限。葛新想了一個辦法,他把東臺路上的攤主召集起來,承諾收購紫砂壺每把300元,比當時世面上的價格高出十倍,“但必須是舊貨而且有落款”。這樣,葛新每次回上海,能收到30多把紫砂壺。“現在手里的很多精品都是那時收集來的”,葛新說。其中一把落款為“大亨”的紫砂壺,據考證為清代制壺大師邵大亨作品,而有媒體報道,同樣一把由邵大亨燒制的紫砂壺,外國買家曾經出價10萬美金都未能買到,其珍稀程度由此可見。
在收藏過程中,葛新也逐漸學會了如何鑒賞紫砂壺,即完美的形象結構,精湛的制作技巧和優良的實用功能。紫砂壺歷來多分成四個檔次:日用品壺(即大路貨)、工藝品壺(即細貨)、特藝品(即名人名家的作品)、藝術品(富于藝術生命的作品)。用五字法來概括,即“泥、形、工、款、功”,前四個字屬于藝術標準,后一個字為功能標準。
收藏,其實就是考驗藏家的眼力,而有好眼力者,往往能淘到便宜的寶貝。有一次,葛新在蘇州古玩街閑逛,無意中發現墻角一堆古玩雜件里有一把紫砂小壺。在他買了一把紫砂壺后,店主慷慨地把墻角那堆“垃圾”送給了葛新。后來,葛新考證出紫砂小壺竟是清代惠孟臣的作品。去年葛新在東臺路閑逛,偶爾發現了一把落款為“范莊農家”的紫砂壺,攤主要價不到2000元,而估計目前市場價達10多萬元。
目前,葛新手里的紫砂壺已達500多把,其中精品近百。葛新有個想法,就是找個合適的地方把這些茶壺捐獻出來,供更多人參觀和研究,也算是對我國紫砂壺研究做些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