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得好的捂灰,達到人為窯變的特征
時間:2020-03-31 來源:紫砂術語
燒得好的捂灰,黑色猶如好的微墨,色黑而不板,有一種溫潤之感。達到“人為窯變”的特征。
捂灰是通過運用其他介質人為地對窯變現象的一種應用,在燒成過程中使紫砂器變色均勻的一種燒成工藝。龍窯燒成時,由于茅柴未完全燃燒而導致殘留物和炭灰堆積,特別是在下段底部位置形成局部混合還原氣氛,造成紫砂器的變色現象。
捂灰技藝并不是現代發明的,而是古已有之。清末名家程壽珍就有許多捂灰燒成的作品。在古代,捂灰是作為一種掩蓋泥色不勻的裝飾手法。有時紫砂壺燒成后壺身顏色不一,比如泥料中有黑暈,如果比較欠火候,那么可以使用捂灰來補救。經過捂灰后,壺體顏色統一了,且色墨而不板。
絮云 蔣泉芳
捂灰,不是任何泥料都能勝任的,差的泥料,往往會燒花捂不出來效果,而只有好泥料,燒出來才好看。另外,朱泥的結晶度太高,捂灰的成功率很低,而段泥壺泥質太松散,不可以捂灰。
捂灰工藝主要是含鐵量較高的紫砂器在還原氣氛下燒成,使原料中氧化鐵存在的形式發生改變。在正常燒成條件下,紫砂原料中氧化鐵的結晶形成大多數是赤鐵礦,在還原氣氛中燒成,赤鐵礦被還原成了磁鐵礦晶體,故捂灰制品表面對磁鐵有一定的吸附性。
捂灰壺在二次燒制過程中未加入任何有害的化工原料,只是利用了鐵元素改變存在的形式而引起顏色變化。和那些添加了著色劑的壺完全不同,捂灰壺色澤自然,光彩豐碩、質感平滑,顆粒感強,有墨玉之感,同時也非常健康天然。
紫砂壺捂灰后,泥料如黛瓦之色;經過泡養更是細膩養目,穩重內斂。用“溫潤如墨玉,堅質似鐵石”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