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紫砂壺的知名收藏家和古董商
進入20世紀后,大批藏界、政界、商界、文藝界名流醉心于紫砂收藏。
龐元濟(1864~1947年) 字萊臣,號虛齋,浙江吳興南潯鎮人。龐氏家族世代經商,家境殷實,龐氏又精鑒賞,收藏之富,為全國私家之冠。曾出版《虛齋名陶錄》著錄宜興紫砂器,每件紫砂器均有整器及款印的拓本圖片,并有詳細的文字說明。如他給一把惠孟巨款朱泥圓壺的按語為:“余見其作品極多,皆樸雅可玩,則孟臣亦乾隆時一作家也。”可見他對紫砂有深入的研究。建國后,龐家后人將其所藏書畫文物捐贈或出讓給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蘇州博物館。
龔心釗(1870~1949年) 寧懷希,號仲勉、瞻麓,安徽合肥人,寓居上海。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進士,是清代著名的外交家。平生篤好文物,所藏紫砂亦極豐富,每件藏品均配有精美的包裝盒,內附標簽,書說明文字。1964年,其后輩將500余件文物捐獻給上海市文管會。
2006年6月3日,嘉德以30.8萬元人民幣拍出一件紫砂“代代封侯壺”,壺有匣,匣內鈐“瞻麓齋”朱文印,此壺即為龔心釗舊藏。壺高10.5厘米,整體作樹樁形,流、柄為枝干形。枝葉、癭節刻劃細致。蓋鈕為一猴趺坐伸左手入袋探物的形象,壺柄與壁相接處,另塑一猴探頭擬取上方之蜂巢。壺底行書刻款“丁未杏月,鳴遠仿古。”柄下鈐“鳴遠”方印。峰、猴、袋,壺名取其吉祥諧音即“代代封侯”。此壺落款雖為“陳鳴遠”,但制作的風格、面貌則近于裴石民。裴石民是近代著名紫砂藝人,曾為包括龔心釗在內的多位古玩商仿制紫砂名器,尤擅長模仿陳鳴遠的花貨作品。
杜月笙(1888~1951年) 是近代上海青幫中最著名的人物,酷愛紫砂壺收藏。香港著名茶具收藏家羅桂祥曾于1978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行購得一批紫砂古壺,悉為杜氏舊藏。羅氏后來將其所購贈與香港藝術館。
李初梨(1900~1994年) 重慶江津人,15歲赴日本留學,1928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到延安,任新華社社長。從1983年開始,李初梨前后四次向重慶市博物館捐獻了600余件文物,其中紫砂器共28件,落款多為明清名家,包括供春款1件、時大彬款5件、徐友泉款3件、陳仲美款4件、陳鳴遠款3件,及陳信卿、徐次京、陳曼生、瞿子冶、愙齋等款。李初梨對中國古代文物充滿著摯愛并有深入研究,這些紫砂器大多是他在l930年前后在上海苦心搜集的,其中陳鳴遠款“委足方勝壺”和“包袱壺”都曾是龔心釗舊藏。這些珍貴的紫砂器對了解民國時期上海仿制古壺有極大幫助。
陳克立1909年生,龔心釗侄女婿,受龔氏影響迷戀紫砂。20世紀40年代在榮寶齋購得數十件紫砂精品,龔心釗見后大為驚異,認為陳克立數月間所得可與自己五六十年之收藏相媲美。據賣家所言,這些紫砂器來源于海鹽張氏,因張氏后人分析家產,便將家中所藏珍貴紫砂古壺出讓。張氏為海鹽望族,商務印書館創始人張元濟即其后人。《陽羨名陶錄》說,張家曾禮聘陳鳴遠至家中制壺。陳克立所購之壺,真如賣家所言源于張家舊藏,亦或僅是商人的炒作,尚存疑問。
另外,湯臨澤、郎玉書等人既收藏也仿制古器,新加坡人陳之初、上海著名魔術師莫悟奇則是紫砂收藏大家。
幾平所有的紫砂公司既經營一般的商品壺,也私下制作買賣利潤更高的仿古壺,盡管這被當時的紫砂行業公會明令禁止。客戶的需求和愛好通過它們傳達給紫砂藝人,藝人的作品也通過它們推銷給客戶。20世紀初活躍的紫砂名家大多受雇于紫砂商,其產品靠紫砂公司而到達收藏者手中,其名聲也因這些公司而彰顯。
紫砂公司的普通商品壺往往有兩處落款:壺底鈐公司名稱或商標印,也有鈐公司主人印章的,蓋內或把下則鈐制壺人印章。而仿古作品一般只署被仿者款,沒有制壺藝人的名章。
當時比較有規模的公司
鐵畫軒陶器公司
為江蘇人戴國寶于19世紀末創立,最初在上海四馬路(今福州路)以刻瓷為業。后經紫砂藝人蔣祥元(蔣蓉的祖父)相勸經營紫砂器。以鐵畫技藝鐫刻紫砂,用刀遒勁,章法森嚴,壺胎則由蔣祥元負責從宜興提供。1923年,戴國寶與蔣祥元、朱培金等人合股在宜興創辦“鐵畫軒陶器廠”。戴國寶除生產國內市場需要的各式紫砂茶壺外,還注意開拓國外市場。不單有出口南洋歐美的彩釉彩繪紫砂產品,還專門制作適合日本人習慣的八件茶具及形式多樣的花盆,生意非常紅火。1942年戴國寶之子戴相明繼承家業,他極欣賞顧景舟的才藝。1948年,戴相明介紹顧景舟認識江寒汀、吳湖帆、唐云等著名書畫篆刻家。顧景舟興奮之余,精心制作石瓢壺五把,由戴相明邀請吳湖帆、江寒汀繪畫題詩(圖4)。壺藝書畫雙絕,在紫砂史上留下燦爛的一頁。鐵畫軒在抗戰后又現中興之勢,直至1956年公私合營。
豫豐紫砂陶器店
“豫豐”為清末至民國紫砂陶器店號,由吳啟南于清宣統二年(1910年)創立。早期所用印款為“鼎裕”,民國始用店號印款“豫豐”,印款為葫蘆圖案,中間有“豫豐”二字。豫豐紫砂陶器店經營品種豐富,有名家紫砂壺,也有百姓日用的大型粗壺,還有缸盆等器。豫豐曾有一次向施金廷(施小馬祖父)定制100把壽星壺,當時預付定金l00大洋。豫豐公司于抗戰期間敗落。
陳鼎和陶器廠
由陳元明兄弟于民國5年(1916年)開辦,在宜興開設店鋪,在上海設辦事處。其業務多為商家定制產品,品種有紫砂壺、杯子、筆筒、花瓶等,蓋有“陳鼎和”方印、圓印,有些茶具底部還印有英文。其作坊設在宜興川埠上袁村,公司為當地壺工提供壺樣,成胎后再蓋上陳鼎和公司的印章。該公司于抗戰期間敗落。
利永陶業公司
為宜興名士周文伯(物理學家周培源的父親)和邵惠如于民國4年(1915年)合資創辦,聘請范大生、程壽珍、裴石民等為技師。當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國際賽會上,該公司送展的程壽珍掇球壺獲頭等獎。1921年周氏退出,邵氏之子邵詠裳任經理,改名為利永公司,并在上海豫園設立“利永陶器店”,專營紫砂器。又于當年開辦“利永陶工傳習所”,由俞國良、范大生、程壽珍等名師帶徒授藝。還自建紫砂龍窯,生產量大且質量優異。其時利永公司名工畢至,無出其右者。
吳德盛陶器公司
為吳漢文于民國5年(1916年)所創,店址在宜興縣城。公司自己制作紫砂壺,也收購壺坯,在壺上鐫刻書畫裝飾,燒成后出售。壺身上精美的書畫裝飾是吳德盛的優勢,吳漢文自己能刻陶,署款“歧陶”“企陶”“潛陶”,還雇用其他的刻字先生,如“漱石”“巖石”“石溪”“缶碩”“淦庭”“北巖”“耀庭”等。壺上用“吳德盛制”印章。至20年代后期,開始使用著名的“金鼎商標”印章。圓形印款中央是一個由“吳德盛”三字組合成的鼎形圖案,四角為陽文楷書“金鼎商標”。吳德盛在當時聲望極高,為其供坯的都是當時宜興的制壺名師,如裴石民、范錦甫、蔣燕亭、俞國良、馮桂林等。抗戰爆發后,吳德盛公司倒閉,但“吳德盛”及“金鼎商標”印款沿用至1939年底。
趙松亭之“貢局”
趙松亭(1853~1934年),署款支泉、東溪等。宜興蜀山川埠上袁村人,清末民初著名紫砂藝人、實業家。早年曾為吳大澂仿制古壺,集制坯、書畫、鐫刻諸藝于一身。19世紀末開始規模經營紫砂業務,以出口南洋的外銷壺為主要品種,同時,他和兒子也一直在進行仿古壺的制作。民國14年(1925年),趙松亭自籌資金,重建龍窯,定名為“復興窯”,燒制“貢壺”款系列小壺,巧妙利用人們的仿古心理,在壺上或刻、或鈐印“貢局”“順治貢局”“雍正貢局”“乾隆貢局”等款。不但供應茶坊,還將產品賣入租界,當時滬上租界全部訂制趙松亭的“貢局”系列壺,甚至還銷往英國、法國。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有影響的紫砂公司,如安徽人汪錫純創辦的“汪裕泰”、宜興人潘寶仁創辦的“陽羨紫砂陶業公司”、徐祖安徐祖純兄弟在宜興開設的“福康紫砂店”、毛順生創辦的“毛順興陶器廠”等,都是清末民初紫砂業發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