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無梨式,難以言茗事——梨形壺
梨式造型,樸素清雅,是乾隆之后常見的壺款,用以泡茶品茗,尤為茶人所喜愛,一直流傳至今,稱之為梨式水平,閩南地區(qū)更是人手一壺,有“手中無梨式,難以言茗事”之說。而惠孟臣創(chuàng)制的梨式小壺,流傳于東瀛日本,倍受珍愛。后來傳入歐洲,對西方制壺業(yè)影響也頗大,著名的安尼皇后定制銀質(zhì)茶具時,也要求仿形于孟臣的梨形小壺。
而對于這樣一款“手上無梨式,難以言茗事”的梨形壺你又了解多少呢?
梨形壺起源于元代,歷經(jīng)明、清兩代,經(jīng)久不衰。梨形壺原為惠孟臣首制,《陽羨茗壺系》:“善摹仿古器,書法亦工”,“渾樸工致兼而有之”。一直以來,梨形紫砂壺以生動形象的外觀、圓潤飽滿的線條及秀美典雅的氣韻而取勝,頗有女性柔美之風韻,深受廣大收藏愛好者朋友的喜愛。
梨形壺的出現(xiàn),與五代、宋、金時期的器物造型流行模仿瓜果、花瓣造型的時代審美情趣有關。除瓷器外,在宋代銀器中也見有梨形壺。
1959年四川德陽市孝泉鎮(zhèn)清真寺出土一件宋代銀梨形壺,壺身似梨形,瓜棱腹,荷葉形蓋,弓形柄,曲長流。從梨形壺的燒造和使用情況來看,以四川地區(qū)最為普遍,這可能與五代、兩宋時期四川酒文化發(fā)達,因而對酒具的需求較大有關。
與四川鄰近的陜西耀州窯雖然在五代、宋、金時期也燒造梨形壺,但出土及傳世數(shù)量遠較四川地區(qū)為少,耀州窯燒制梨形壺是否受到四川瓷窯的影響,或反之,這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有趣問題。
關于梨形壺的用途,據(jù)器物的形制和大小分析,主要是用作酒壺和水注。經(jīng)粗略統(tǒng)計,五代、宋、金時期的梨形壺,高度普遍在11~15厘米左右,少數(shù)較高者在18~20厘米,器物的大小與形制剛好適合盛酒,同時往杯、碗中傾倒酒液也極為方便。
有少量小型梨形壺的高度在6~8厘米左右,如前文所述邛崍十方堂窯址發(fā)掘報告中,定名為A型Ⅰ式、Ⅱ式、Ⅲ式的壺,此類造型應是文房中使用的水注。
梨形壺式的出現(xiàn)大概還可以追溯到許久,以往或許使用梨形壺只是為了當作酒壺或水注,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能體現(xiàn)的用途越來越多,人們對其的使用逐漸變成了習慣,這也大概就是“手中無梨式,難以言茗事”的重要緣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