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茶具史之“景瓷宜陶爭鋒”
時間:2018-08-30 來源:壺外天地
瓷器與紫砂的發展,是伴隨著中國茶葉以及飲茶文化發展。
唐宋之時人們利用茶之碎末,茶事活動無疑對品茶、顯茶色的茶碗、點茶的執壺、顯茶色的茶盞以及其形制作更多關照。唐朝時期的茶類以團餅茶為主,也有少量的粗茶、散茶和米茶,所煮出的茶湯為淺黃色,青瓷茶具因益于觀湯色,而備受推崇。
元代茶葉以散茶、末茶為主,飲茶方法采用點茶法、泡茶法,但更多是采用沸水直接沖泡散茶。元代后期,點茶工具開始逐漸消亡,如茶碾。元代景德鎮創制了青花瓷,青花瓷受到人們的喜愛,甚至傳至國外。
明代的泡茶法采用的是壺、盞等,既注重觀賞沏泡中的茶葉之外形,又注重對茶湯的色香味的審美與辨別,使用杯盞品茶,更具雅趣。唐、宋時的炙茶、碾茶、羅茶、煮茶等瓷具無法發揮其用,二一些新的茶具品種脫穎而出。最突出的茶具是可以直接泡茶的茶壺,它被制作并成為茶具主角。同時,人們還創制了茶洗。明代萬歷中期張倩德的《茶經》中記載的茶壺應是直接泡茶之用。“茶壺,茶性狹,壺過大則香不聚,容一兩升足矣。官、哥、宣、定為上,黃金自銀次,銅錫者斗試家自不用。”
明代飲茶方式的變化,促進中國茶具的成熟并催本定型明代中后期,從唐代是就產陽羨貢茶的宜興,所產紫砂壺宜茶的特性為茶人所識,很快便被茶人推崇,受到了士大夫們的珍視。明代茶具以淡、雅為宗,以迎合文人審美意向為主要目的,陶瓷茶具為主。紫砂壺初興,從而出現了“景瓷宜陶”爭鋒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