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市面上流通所謂早期壺,什么是真正的早期壺
紫砂[早期壺],年代上指文革后1976年至1980年代初期,亦不少人認為至1985年,這段首尾時間的東西,還未受到諸多非紫砂本身因素造成壺品與質的下降。專指是宜興一廠的東西,按藏家的經濟能力與壺品的高低,最常見的就是商品壺與樣板壺(閩語甚難按音翻出,暫取同義字).泥料上只有練土的高低,但都具有同一年代泥料的共同特色。
早期壺最早進入臺灣的時間,約莫文革后不久,即由漁船夾帶入臺,在金門也因地緣極近亦可見其蹤影。不多久時間,臺灣的玩壺收藏家,即發現宜興紫砂因其泥料特性與眾不同,不僅是在茶葉沖泡上優點甚多,特別是其泥料是世界唯一可採泥片捏塑、鑲接的陶土,比起灌漿或拉胚的其他陶土,在器形巧妙、藝術創造上有更多的空間。其時雖已有紫砂二廠,但就當時而言其泥料比起一廠要低劣許多,對早已吃到甜頭的臺灣藏家,向來不列入收藏考慮。
當年紫砂工藝廠的商品壺產量大,工手快,價格低,但質檢嚴格,泥料一流,在行業公認最好的隧道窯(己經拆除,現今又有些人稱之為官窯)燒成。這樣的日用紫砂壺,純樸簡單,初看一般,但用起來卻是泡茶好,包漿好,溫潤有光澤,紫砂的生命真正被喚醒。
樂鐘 張志清
顧景舟先生亦曾說過紫砂市場的重新活絡,臺灣紫砂愛好者功不可沒。據當年曾經歷過的朋友說,當地臺灣壺商之多,一個小小的燒窯村落已經四處可見臺灣流行的卡拉OK店,整村的經濟就此發展起來,后來甚至帶動比此村大了許多的宜興市。
一如所有的流行品的生命過程中必見的元素,瘋狂喜好、購買人不斷有新加入者、海外貨源開始枯竭、藏家們彼此相互買賣的漲價動力。鄧小平主政后的改革開放,紫砂界亦開始出現個體戶大量生產廠外壺及仿品,更加混淆紫砂市場真偽的辨別,一廠所謂的白標、金標至后來的雷射標,即是針對個體戶仿制品的自保動作。
至于今日許多市面上流通的所謂早期壺,則多是更后期近2000年的仿品了。雖是在泥質上亦無不佳,品相或許更好,價格上亦符合新壺該有的價值,但終究不是早期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