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節氣,藏一把有故事的梅樁壺
今天是24節氣中的小雪,雖未及苦寒,卻也有冬季的寒涼與蕭瑟。這樣的時節最宜踏雪尋梅,看晶瑩的白雪與嬌艷的紅梅相映,雅趣之極。
紫砂匠人們擅將梅融入壺中,或是刻繪梅之清雅,或是貼塑梅之芬芳;將梅根、梅樹、樹枝整個意化成壺,就成了花器中錚錚鐵骨的梅樁壺。壺身為梅樁,壺把、嘴、鈕皆取自梅枝,宛如從梅樹上截下來一段,古色古香之余,將梅的堅忍不拔、自強不息表現得淋漓盡致。
制作梅樁壺的壺藝師很多,不乏很多大師力作;然而給我觸動最大的,還是王六初老師的梅樁壺;那是有故事、有生命、有態度的梅樁壺。
王六初是花器大師顧道榮的高徒,在紫砂創作的道路上已經行走了三十余年。因幼年患小兒麻痹癥,腿腳多有不便。身體的殘疾使王六初的成長經歷與常人頗為不同,也因如此在走上紫砂之路后他猶愛梅花,愛梅的不畏嚴寒、逆境生長,更深知梅花香自苦寒來。
對梅的特殊情感促使他設計、創作了梅樁系列壺。其中《鐵梅》壺是為宜興愛德培訓學校的殘疾少年所制,他特別將自己對人生的感悟一絲一點融入創作中。
“壺型設計有點傾斜,嘴和把都是往前沖,有一種力量的感覺。為了鼓勵他們,無論在多么惡劣的環境下,只要用堅守和勤奮的態度,深深地扎根土地,不斷地吸收養分,最終一定能長成參天大樹”。
這是他對自身經歷最真實的感言,是他做壺、做人的態度與信仰,是他一直堅守的信念。他一定是想起了無數個寒冷的夜里,他獨自坐在泥凳上創作;身體的缺陷從來沒有打倒他,反而化成向上的力量,促使他不斷學習、鉆研,將自己的技藝一步步精進。顧道榮大師這樣評價他:他這種精神非常不容易,自己要把技術鉆上去。
帶著這樣的信念和態度他用心設計梅樁壺,不僅給了那些殘疾少年最有力的激勵和期許,也讓他的作品更有張力、有靈魂、有氣度。
一樹樹梅樁遒勁有力,無畏寒霜風雪,深深扎進一方沃土,不爭春俏,只默默暗香浮動。若是你讀懂了王六初,也會讀懂他的梅樁:
壺身梅樁蒼古而旺盛,老痕尚在、新芽又綻,極有生命力;壺流昂揚向上,迎風不屈;壺把上細下粗,猶如樹身長出的枝條,奉獻出花朵、支撐住身體,有責任、有擔當。那些嶙峋的疤結,正像他的鐵骨與氣節,不卑不亢,有禮有節。
在紫泥中調砂,星星點點猶如漫天飛雪,為梅樁更添一抹高潔。它在風雪中靜默,依然冷峻、堅韌。
有故事的梅樁壺,我要藏一把,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