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正虎《鬲壺》:商周文化的傳奇
初次見到這把紫砂壺,可能有些壺友會覺得,這是什么造型?的確,和普通圓器方器相比,它的樣子有些奇怪;但仔細品味它的細節,又隱然感覺現出一股莊嚴端肅之氣概。這是邢正虎老師的《鬲壺》。
《鬲壺》的造型其實來源于古代的兩種青銅器——鬲和盉。
鬲,象形字,是一種古代煮飯用的炊器,讀作(lì),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時期。鬲一般有三個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熱。
盉,是古代盛酒或水的器皿,讀作(hé),一般是深腹、有蓋、前有流、三足或四足。
以青銅器造型入紫砂器,在紫砂史上自成一脈。紫砂陶質樸古雅,用它來演繹璀璨輝煌的青銅寶器,更具歷史的深邃厚重之感。《鬲壺》運用紫砂工藝,仿造鬲與盉的造型及視覺效果,將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威嚴與肅穆。
壺身分作四瓣,飽滿鼓腹;棱線內凹,與塊面之凸形成強烈對比。下腹自然胥出四柱形細足,既夸張又不失古意。壺頸顯厚重,似奮力舉起壺口與蓋鈕。
壓蓋呈方形,轉角圓潤、蓋面微隆,橋形鈕兩端雕刻成龍面;壺把方圓相融,雕刻龍首裝飾,顯示出商周期龍為神靈化身的圖騰;直流昂揚向上,氣勢沖天。
青銅器是商周時代的禮器,這款《鬲壺》亦如青銅器一般,似具有震懾人心的威嚴力量。它造型方圓結合、古韻深濃,直線與曲線相融而妥貼,將圓器、方器、筋紋器的精髓都揉于一器之中,難度非常高。圓的飽滿、方的剛正、筋紋的規整,都在邢正虎老師手中展現出最美的一面。
泡茶品茗,《鬲壺》置案雄渾大氣、經久耐看,歷史感十足,彰顯文化藝術品位;原礦紫泥溫潤古樸、易泡養。
收藏投資,《鬲壺》造型精美、工藝精湛;邢正虎老師是青年紫砂實力派,藝求精進、高標準高要求,未來升值空間非常值得期待。
邢正虎1986年出生,2002年開始從事紫砂事業,師從國大師葛軍,學習紫砂造型設計與成型工藝,并得季益順、顧紹培等名家指點,無論是制作功底還是造型技藝都出類拔萃。他擅長全手工制壺,以圓、方器為主,選材上乘、工藝細膩、手法老道,作品頗有古樸端莊之美。
他覺得,陶藝承載著紫砂人的美學追求和文化品位,它固然離不開純熟的硬功夫,而審美、修養之類的軟功夫更應該成為紫砂從業者不懈的追求。為此他高擎起學習之旗,虛心、務實地不斷學習,使自己的藝術積淀更加深厚。
2016年“中國書畫名家&陶藝家跨界交流”活動中,邢正虎與中國書畫名家吳為山、王平、顧平、謝海、姚新峰、吳曉東等合作文人壺多件;他創作的《天方提梁》被吳為山先生指定為合作用壺,得到藝術家的肯定與贊賞,更激發并堅定了他走立足傳統、銳意創新的紫砂藝術發展之路。
傳統與創新之間的碰撞、提升、歸化,是邢正虎心中揮之不去的紫砂血脈里流動的信念與訴求。踏實走在紫砂藝術之路上的邢正虎,未來定是風光無限。
部分榮譽:
《葫蘆壺》被海南省博物館收藏
《六方掇球壺》被海南省博物館收藏
《天方石瓢》被江蘇省陶瓷藝術實訓基地收藏
《官帽提梁》在2016年宜興市手工制陶大賽獲得二等獎
《天方提梁》在第八屆宜興市“景舟杯”制壺大賽獲得民間組金獎
《漢方壺》在第十六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獲得中國工藝美術金獎
《天方八福》在第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冬季工藝美術精品展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