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梅為主題,這些將“梅”的清氣、淡雅容入紫砂壺中的作品
春寒料峭,正值賞梅的好時節。而對于梅花的贊美,古往今來有著許多。“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當然,以梅為主題,這些將“梅”的清氣、淡雅容入紫砂壺中的作品也是數不勝數,今日我們就一起觀賞下毛建韋和吳東元合作的《石瓢》,看看,一把石瓢壺怎么演繹出了梅花的清新淡雅和高潔美好。
毛建韋,宜興屈指可數的80后高工。1981年生于丁蜀鎮前墅村古龍窯邊的他,從小耳濡目染紫砂陶。師從袁國強,袁小強學做紫砂壺,初始時因天性好動,根本無法安心端坐泥凳。師長將其送入部隊鍛煉,在嚴明軍紀的管束下,毛建韋性格日漸沉穩、成熟;重返泥臺后開始真切地愛上了紫砂藝術。
跟著袁小強,袁國強兄弟,毛建韋做過各種各樣類型的紫砂器,紫砂花瓶、香爐、花盆、碗都是全手工成型。在這樣的環境和嚴苛的訓練下,他的全手工制壺技藝鍛煉得爐火純青,成為一名真正的實力派制壺高手。一般紫砂方器在傳統中是用鑲接泥片的方式制作,而毛建韋則采用整條泥片如圓器一般用泥拍子拍打成型。他說,這樣制作出來的方器方意中帶著渾圓,張力十足,而且線條顯得不生硬,充滿鮮活力。
恩師曾告訴毛建韋,“必先有人格,方有壺格”。毛建韋一直把這句話當成座右銘,并把這思想融入到他的生活態度和創作方式中去。可能也因如此,他的紫砂壺能化圓為方,方中寓圓,彰顯出一種大氣、豁達、灑脫和美的意境。
吳東元
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2015年首屆“景舟杯”大賽銀獎得主。自小習文弄墨,喜愛紫砂陶藝,作品承傳顧派光素器藝術風格,創作思路寬闊,富于變化,研制作品端莊典雅,線條流暢,工藝精巧,并擅長用陶刻裝飾,頗受壺友們的喜愛。
1997年中國香港回歸陶瓷作品展中的001號作品"世紀大鼎"被人民大會堂永久收藏;
2000年中國(清華大學)國際陶瓷交流展,作品"束"被永久收藏;
2006年首屆中國宜興紫砂陶全手工技藝大賽獲優秀承傳人稱號;
2006年全國第八屆陶瓷藝術設計創新作品"家和萬事興"獲銅獎,該作品并于2009年陶都風中國美術館參展。
2010年第九屆全國陶瓷設計評比文人壺系列:禪言、悟道、儒行獲銀獎,
2012年首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紫砂藝術高級研修班"進修深造;
2015年第三屆"陶都宜興十佳(優秀)青年陶藝家”;
2015年首屆“景舟杯”制壺大賽中級組銀獎;
2017年獲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新秀。
由這樣兩位超級實力派老師聯袂合作的《石瓢》,不僅體現出精湛的壺藝,更透露出一股不凡的文化氣韻。所謂“字依壺轉、壺隨字貴”,融紫砂制作、書畫、陶刻技藝于一體,堪稱“紫砂壺”的典范。
仙泉圣水,一瓢足矣。古往今來,對于梅花與石瓢的贊美,數不勝數。“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而這兩者的結合,也是眾多壺藝師們最為喜愛的風格。當梅花的清香傲骨與石瓢的堅勁經典相互襯托,更別有一番風味。
挺秀剛勁、精神矍鑠的壺身,骨力支撐著線條游走,如行云流水恣意舒展、動靜相諧。于張弛之間演繹經典幾何之美的同時又在極致的簡約中展現作者制作石瓢的功力。壺身的梅花,梅枝在石瓢的整個壺身自由地延伸,由壺的一面到另一面再到至壺蓋,不受拘束。在看吳東元老師刻繪的這個梅花的時候,真的就能強烈的感受到它旺盛的生命力,梅花雖密,卻不雜亂。也在無形中展示了作者深厚的陶刻功底。
如此一把經典之作,在這賞梅的好時節,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