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之油滴盞——油潤爍晶,點點璀璨
油滴盞的由來
“油滴盞”這個詞,是個不折不扣的外來詞匯。以“油滴”來形容建盞斑紋的說法來自日本,最早可追溯到日本應永年間(1394-1427)成書的《禪林小歌》。
九州國立博物館藏油滴盞
在我國當時的宋代,曾有類似于油滴斑紋的建盞被稱為“鷓鴣盞”,是不是就是“油滴盞”,至今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現在,“油滴盞”已經成為建盞市場和學術圈中比較普遍使用的說法,成為約定俗成的專有詞匯。
油滴盞的顏值
油滴盞的釉面密布著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兒,直徑從數毫米之微至針尖大小,色澤呈金色或銀白色,有如沸騰的油滴。油滴微微凸出,異光折射,邊緣呈流線型,十分瑰麗多姿。
油滴盞的斑紋呈銀白色晶斑者稱“銀油滴”,呈赭黃色晶斑的稱“金油滴”。釉色古樸典雅,枯高幽玄,自然光芒四射,燦若星空。
油滴盞的形成
油滴盞的斑點是在窯中燒成時天然形成的。其著色劑主要為鐵的氧化物,當燒制溫度達到1200度時氧化鐵發生分解,生成氣泡,導致氣泡周圍氧化鐵的含量比其他部位都高。
溫度不斷提高,氣泡不斷產生、聚集,而且越來越大直至爆裂,富含鐵質的溶體升到釉面于原氣泡處密集,隨后釉冷卻收縮變平,釉面形成飽和狀態,并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析出晶體,這些晶體就是我們見到的油滴狀斑點。
油滴處局部放大效果圖
上品油滴盞什么樣?
好的油滴盞,一般來說要做到:
1
油滴斑紋大小不一,且清晰可見的為佳;盞內外斑點分布均勻且飽滿的為佳。可觀察油滴是否能保持卵狀而不變形,盞內外油滴斑紋均勻分布,要飽滿且有三維立體效果。
《夢幻彩滴束口盛》 陸金喜 編號20894
2
油滴斑紋色彩呈銀色,帶藍光更好。油滴干凈,要流動感。
這并不是說銀色光澤的油滴就一定比金褐色的好,有時銀油滴上覆蓋了異色,這樣的情況下,銀油滴還不如一只均勻的褐油滴美麗。有時增加一點金褐色,還會出人意料的有層次感。
《油滴盞》 范奇明 編號20847
3
油滴斑紋要有很強的金屬感,玻化好,鏡面效果佳,析晶清晰、釉面均勻,邊界清晰立體,分布適宜。
《火鳳凰》 蔡炳盛 編號20893
油滴盞的燒制
一只上品的油滴盞,燒成條件比兔豪盞更為苛刻。
油滴盞采用還原燒制,還原過程中直接決定了斑紋的形態和質感,變化多端,難以完全捕捉,掌控難度極大。釉色的好壞,只決勝于分寸之間。
《飛惺對盞》 飛惺 編號20897
燒制時如果窯溫偏低,難以形成點狀斑紋;窯溫偏高,斑點又容易流成條形。
它需要精湛的技藝加上天然偶得,包含對胎土的選擇和釉料的經驗,燒制過程中對溫度的精確控制,對還原過程的精確把握,而運氣則包含窯爐的表現是否給力,天氣是否適合等等。
《束口盞》 葉禮華 編號20843
正因為燒制難、釉色難以精確捕捉,太多的不確定性,使得一件上品油滴盞難能可貴。
油滴盞的養護
新的油滴盞,需要做一些清潔,用清潔布擦拭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再用開水或茶湯浸泡約半小時以上。
平時喝完茶后,再用開水沖洗,去除附著在釉面上的茶垢,然后將建盞自然放置,通風即可。
時隔兩三日,就進行一次全面清潔,用清潔布清洗。
只要常用建盞喝茶,并且保持釉面干凈,過了一段時間,建盞釉表層的鐵逐漸被氧化,茶湯里豐富的礦物質與建盞釉表現的鐵起輕微的反應,在兩者交替下,釉面慢慢形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七彩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