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淺談紫砂土
紫砂陶的第一要素──紫砂土,主要有紫泥、綠泥(本山綠泥)、紅泥三種,統(tǒng)稱紫砂泥,產(chǎn)于宜興本地,他們以天然的礦物組成,蘊藏在巖和普通陶土的夾層中,故有“巖中泥”,“泥中泥”之稱。紫砂土經(jīng)過隧道式的開采,經(jīng)風化,粉碎,過篩,加適量的水拌和,放于陰涼處陳腐,錘練(真空攪拌),才能達到理想的可塑性。三種原料可單獨使用,也可根據(jù)需要進行相互配比混合使用,從而產(chǎn)生更多的紫砂泥色。經(jīng)不同溫度,氣氛火焰燒成,色澤更為豐富,可分別呈現(xiàn)天青、栗色、深紫、梨皮、朱砂紫、海棠紅、青灰、墨綠、黛黑等色,故有“紫而不艷、紅而不嬌、綠而不嫩、黑而不墨、灰而不暗”的高雅色調。
紫砂土是一種質地細膩,含鐵量高的特種陶土,它的分子排列與一般陶瓷原料的顆粒結構不同,經(jīng)1200攝氏度的高溫燒成,成鱗片狀結構,有著理想的細密度的一定的氣孔率。制品表面加工細密,不需要施釉,在泡茶時不會產(chǎn)生任何的化學反應。所以用紫砂壺泡茶不失原味,使茶的色、香、味皆宜。古人對飲茶有“水是茶之母,壺是茶之父”,“茶壺以砂為上,蓋不奪香,又無熟湯氣的”的贊語。
紫砂壺傳熱比較緩慢,相對地保溫也好,使用時提攜撫握不炙手觸覺也舒服。紫砂壺冷熱急變性較好,寒冬臘月,注入沸水,或放置文火上燉燒都不易炸裂。由于制品表面加工細密,有越用越光,越用越新,越用越覺精神的妙處。泥色豐富多彩,質感溫潤雅致,古樸穩(wěn)重,用久之后的紫砂器,就好像呢子毛料那樣顯得厚實、挺括、勻凈、高雅,似古玉生輝。
由于紫砂泥料的特性,用它做成的花盆也有良好的透氣性和吸水性,使花木不易爛根,生長茂盛。用它做成的紫砂蒸汽鍋,用來蒸煮菜肴味美、汁鮮、湯純。各種不同式樣的紫砂陶,能反映出各種不同的有格和個性,并可形象地說,圓肥胖敦,柔和豐滿,健壯剛強,纖嬌秀麗,英俊瀟灑,拙衲含蓄,倜儻風流,清癯閑靜,儀態(tài)紛呈,雅俗共賞,向愛好者們發(fā)著濃郁的情感。
由于紫砂原料的可塑性好,紫砂陶的成型工藝有著與其他陶瓷工業(yè)不同的生產(chǎn)方式和技藝。這是幾百年來歷代藝人們的技術實踐,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手工制作技法。如制作園器,用泥條泥片鑲接后打身筒成形;方形器,用泥片鑲身筒成形,最后細部加工完成。一般從處理泥料到坯件成形的全過程,均由同一個人制作完成。因此,一件作品的工藝質量,藝術價值的高低,都取決于設計制作者的水平、藝術素養(yǎng)、操作技術的熟練及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
一件完美的作品,首先必須講究選料,其中包括泥色與形式的結合,實用功能與形式美的結合。在設計構思時,要考慮到所采取的工藝過程、手段、技法,其中包括所用泥料的軟硬程度,即含水量要適當。在制作過程中必須掌握坯件在自然干燥過程中,干燥程度不同對作品的影響。一件合格的半成品進入窯內(nèi)燒成,必須放置合理的窯位,掌握火度,氣氛溫差要適度。只有這樣,才能使設計制作的作品達到預期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使紫砂土與火的結合產(chǎn)生出紫砂特有的效果。因此,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在各道工序中凝結著陶藝工作者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