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泥人家“傳人楊國成《秦權》
朱泥之美,很多壺友都甘之如飴。它那一抹沉穩、古樸的中國紅,是國人難以忽視的“底色”。紅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吉祥色,象征著美好、幸福。而朱泥壺因著礦源、窯溫的不同,詮釋出從朱紅、緋紅到絳紅不等的豐富視覺效果。
上好的朱泥制出來的紫砂壺,那特有的微微褶皺,那致密的溫和清光,那滑潤的油性觸感,無不令人沉醉。說到業內公認的好朱泥,莫過于獲得“朱泥人家”商標專利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師楊小泉所家藏的珍品。楊小泉幾十年來專注于專泥壺的研究,擅制朱泥大壺;他家的朱泥亦是很多壺友的心頭好。
國工楊小泉的泥與工大家是有目共睹,其價格亦是不菲;他的侄子兼徒弟、國家助工楊國成的朱泥壺師承一脈,是喜歡楊家朱泥的壺友上佳之選!楊國成自幼習陶,潛心學習全手工制壺,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本領。他的這款《秦權》壺,造型傳統經典、細節處理到位,頗具楊家風范。
秦權壺,仿秦朝衡具而創,“權”者,秤砣、秤權,是稱得的法碼。壺體穩重沉著,壺形似柱而于上部收斂,形制樸素敦厚、古雅大方。
壺蓋依壺身勢而截,極其平滑妥貼;壺鈕橋形,玲瓏小巧,胥出自然。流向上微屈力感十足,環耳形把手略呈大橢圓形,銜接流暢自然。
楊家朱泥的質地自不必說,色澤嬌艷明快,細膩而微皺。只從細節處看做工,截蓋通轉不滯,氣密性好;流口渾圓,出水爆爽。大到傳統壺型骨架的搭建、小到銜接處的細枝末節,無論是內里的推墻刮底還是壺表的明針功夫,都處理得干凈利落,絲毫不拖泥帶水,顯示出楊國成扎實的制壺功力。
朱泥壺遇熱水沖淋,立展嬌艷的鮮紅色,氤氳中有紫光游移,泡養包漿后紅色愈加沉穩;大名鼎鼎的楊家朱泥更是不會讓你失望。
整個作品將秦權壺所具有的天生氣勢傳達出來,那種大權在握的王者氣韻顯得沉穩又內斂,隱隱然浮現。210毫升的容量剛好盈盈一握,當它蓄滿茶湯握于手中,傳遞至手心的溫熱感、溫潤感,是非常理想而又真實的。
楊家朱泥雖好,卻也有一般原礦朱泥都會遇到的制作難題。朱泥原料的顆粒含量小、泥性重,對水的滲透性和揮發性能比其他紫砂泥料要差,成型時對泥料的干濕程度、泥片的厚薄均勻及制作方法等均需謹慎把握,稍有不慎,制作時的痕跡極易在燒成后顯露出來。
朱泥壺燒結成熟與燒結過度之間的溫差僅10°C左右。如果沒到成熟溫度,會色澤枯燥,皮面干松;如果超過成熟臨界點,輕者壺表面起泡,壺身略傾;嚴重者通體起泡,壺身塌陷。
成型難、燒成難,導致朱泥壺的成品率偏低,容易有瑕疵。但對于楊國成來說,從小在朱泥的世界里徜徉,專跟朱泥打交道,對朱泥的泥性可謂是了如指掌。且楊國成老師對于紫砂壺的制作態度嚴謹認真,一般在有壺友訂壺時都會多做幾把,只挑最好的壺回饋壺友。
楊國成?
國家助理工藝美術師
師從朱泥大師楊小泉
青年實力派陶藝家
生于陶藝世家,專心研究朱泥壺的制作與創新。多年來對壺藝有執著的追求,憑借著刻苦鉆研的精神和對全手工紫砂的熱情,練就了一手過硬的紫砂造型設計與制作技藝。他的作品以朱泥見長,質地古樸、韻味淳厚,不媚不俗,深受海內外壺友青睞。
部分榮譽
2014年,在丁蜀鎮首屆“雙橋杯”手工制陶大賽中榮獲一等獎。
2015年,《掇只》在宜興市2015年職業技能大賽暨第十屆手工制陶大賽中榮獲三等獎。
今日的實力問鼎明日的大師,青年陶藝家楊國成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