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冠軍王何其仙《合歡》
在傳統文化中,合歡寓意吉緣和合,融樂歡喜。中國人猶愛吉祥喜慶,但逢喜事必鳴樂擊鼓、熱鬧歡聚。紫砂經典器型《合歡壺》,正是陳曼生在為官上任伊始,完成運茶重任后設宴歡慶之時所創的壺型。
曼生有感于樂隊中大镲分分合合,奏響人間歡樂,以合镲為型、合歡為名,設計出合歡壺;既留住了當時當日的歡樂場景與熱烈豪情,又寓吉祥與幸福之意。
何其仙老師的《合歡》壺,線條圓融流暢、典雅精巧,將金石的質樸融入紫砂壺藝,古樸風雅。壺身略扁圓,猶如兩個碗扣合而成,對仗工整,“合而則歡”,余味無窮。腰線過渡圓潤規整,棱角若隱若現。
截蓋飽滿圓厚,如天頂蒼穹;扁圓鈕形如壺身。一彎嘴勢頭內斂,耳形端把流暢柔和;嘴與把左右呼應、收放自如,神采飛揚、張力十足。
細觀此壺,圓鼓身、圓流口、圓截蓋、圓珠鈕、圓把手,五圓相融相和,協調通達。俯視此壺,三圓層層遞進,氣韻匯聚而上;平視此壺,壺身腰線、蓋截線、鈕腰線層次分明,利落而明快。
這把《合歡》壺,蘊含著快樂歡喜的情愫,體現出一種中國文人式的浪漫主義情懷,正是“方信太平元有象,九街簫鼓合歡聲”。作為紫砂光器中的經典,它的藝術之美更令人贊嘆。線與面之間的起伏節奏,果斷、流暢,給人一種高山流水般的暢快感。
越是看起來簡單的器型,越是考驗壺藝師的工藝技巧。少了綴飾,紫砂壺本身各部分的比例、空間、形制,制作時力度的大小、質感、量感的變化對比等等,都更加清晰地展現出來;素面朝天必須有絕美的容顏才能駕馭。
壺藝師必須具備較高的素質、慎密嚴謹的思維及構思能力,才能在紫砂壺的造型上展現出高品位的姿態,這樣的紫砂壺才有更深遠的意境,也更具有收藏價值。在這一點上,何其仙老師可謂名副其實。她是江蘇省手工制陶大賽四屆冠軍獲得者,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沈建強、中國紫砂藝術大師程輝的高徒。從藝三十余年,功底扎實深厚,技藝精湛、手到拈來。
“要把自己的創作構思、創作情感,全部傾注到作品的形體之中,這樣壺的神韻和氣質才能應運而生”。秉承這樣的制壺宗旨,何其仙將自己的創作構思、創作情感,全部傾注到作品的形體之中,催化出壺的神韻和氣質,表現出紫砂獨有的魅力。
這把《合歡》壺用原礦紫泥制作,溫潤古樸的色澤更顯沉穩大氣。握此壺而品茗,必逢喜悅之事;捧壺把玩,有如重回當年曼生呼朋喚友之歡宴場景,喜不自禁由壺傳。
何其仙
何其仙 國家工藝美術師
何其仙自幼喜習壺藝,1981年進入紫砂工藝廠,拜師筋紋泰斗沈建強學藝。進入方井紫砂研究所后又在程輝先生的長期督導下,練得一手過硬的制壺技巧。從藝三十余年,她功底深厚,猶擅筋囊器制作,作品線條流暢、富有神韻、個性十足,深受國內外壺藝愛好者好評。
她在江蘇省手工制陶大賽中獲得四屆冠軍,精湛的技藝呼之欲出:
2007年《菱花福姿》獲江蘇省手工制陶技能大賽一等獎
2010年《紫玉菱》獲江蘇省手工制陶技能大賽一等獎
2011年《飄逸的花季》獲江蘇省手工制陶大賽一等獎
2014年《橢圓合菱》獲宜興市手工制陶大賽一等獎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呂堯臣點評何其仙作品:筋紋線條處理清晰明快,制壺功力較深。
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吳鳴對何其仙作品稱贊:器型飽滿有力度,把握了筋紋器皿的制作特點,較好地體現了傳統紫砂作品的審美特征。
何其仙老師是中青年筋紋器代表人物,四屆冠軍王、實力派中的佼佼者;她擅于思考、鉆研,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揣摩前人創作精華為己用,作品多次在各類比賽中獲得大獎,極獲壺友藏家青睞,未來升值潛力非常可觀。
部分榮譽
2005年《葵掇球》在河北省首屆中國紫砂精品博覽會評選中獲金獎
2008年《觀濤》獲江蘇省手工制陶技能大賽二等獎
2009年《福圓壺》在京城百工坊首屆宜興紫砂壺展覽中榮獲“百工藝術獎”一等獎
2011年《小英雄》在第四屆中國(南寧)國家級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榮獲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