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透氣性,我是這么看的……
未玩壺之前,就聽過《長物志》中關于紫砂壺的描述“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之前一直用玻璃壺泡茶,因緣巧合喝到用紫砂壺泡的茶后,才真正明白這句話的含義。紫砂壺泡茶好喝,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跟它的透氣性有很大的關系。
紫砂壺的透氣性讓它會呼吸、會吐納,在泡茶的過程中不斷通過氣孔吸附、吞吐茶香茶味。茶油分泌、茶香彌散,隔夜不餿、久置無宿雜氣。
那么是不是用紫砂壺泡茶時,透氣性越高越好呢?也要看茶。如果你泡的是鐵觀音,那么致密度高、透氣性一般的朱泥壺反而最合適,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逼出鐵觀音的香氣。
紫砂泥料三大類,如果僅從透氣性上說,段泥類的泥質疏松、砂性最重,相較于紫泥和紅泥來說更好一些;紫泥類的透氣性亦表現上佳;紅泥類的泥料砂性少、泥性軟嫩,燒制成壺后致密性很高,透氣性相對就略差一些。
試玩過各種泥料的壺,除了上面說的這些還有幾種泥料的透氣性在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個是玉砂料,說它是“透氣性之王”絕對是實至名歸,尤其是在冬天泡養,熱氣蒸騰宛如仙境;
一個是天青泥,由本山綠泥與底槽青混生,有段泥般的砂粒感,透氣性很強,有“砂中青玉”的美稱。
一個是冷金黃,氣孔密度極高,用它泡茶能看到茶油從氣孔中滲出,壺身微微濕潤,茶香彌散沁人心脾。
即使是同樣泥料制成的壺,不同的煉泥方式也會影響壺的透氣性。延用古法手工煉制的熟泥,顆粒大小不均、粗細不一,氣孔率大,胎質生動而似富有彈性,雙氣孔結構尤為明顯;而新式機械煉的泥,顆粒幾乎均等,經強力攪和后呈定向排列狀,氣孔率大大下降。
待紫砂入窯燒制,窯燒的溫度也會影響透氣性。窯溫達標,紫砂壺燒結到位,透氣性自然恰到好處;若是窯溫過火,壺表容易瓷化、結晶度高,氣孔率就會降低。
在選壺的時候如何檢驗壺的透氣性?
一,紫砂壺內盛滿熱水后,用開水淋壺。透氣性的泥料,能看到水在壺身快速消失;
二,在壺內倒入開水后馬上倒掉,會發現壺內壁的水會很快干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