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上的玉器文化——馬永強《漢璧》
高工馬永強老師一直是一位兢兢業業的制壺藝人,他的作品總是在無形中與時代接軌相結合,今天我們就一起從馬永強老師的這把《漢璧》上去看看紫砂壺上的玉器文化。
作品靈感源自于古代玉器(玉璧、玉琮等),將玉文化通過壺的各個部位表達,且通過精巧的工藝與對造型的再設計,使其整體韻律充分和諧。
壺身為一圓柱形,高度適中,上下兩面平整,筒身部分流暢圓潤,自然圍成以圓環,首尾相接自成一體,不見人工痕跡,可使作品有自然的精美氣質,貼近紫砂壺藝術本身的隨和與優雅。筒身中部由一扁帶環繞裝飾,扁帶中間再用紋線加以強調,使筒身產生立體感,也更接近玉璧、玉琮的形態。
為進一步展現古代玉器之巧妙,創作中運用了雙環相套的壺鈕,這是紫砂壺藝術中的經典設計,在新的藝術主題中,壺鈕被賦予了玉的美感。壺身一側鑲嵌著線條向上延伸的彎嘴,創作中在壺鈕根部進行了雕刻,以簡單紋線勾勒出龍頭造型,以形成“龍吐水”的場景。
創作對壺蓋進行了裝飾,手工貼塑均勻的小圓點,使壺蓋表現形成凹凸感,這參考了玉璧的紋飾設計,豐富了作品中的結構層次,表達出“琮璧交輝映”之意蘊(劉禹錫詩)。
馬永強
1969年生于宜興紫砂發源地潛洛村,1988年師從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陳洪平學習紫砂設計制作。2014年結業于清華大學人文陶瓷藝術高級研修班。其紫砂技法全面,基本功底扎實,擅長提煉傳統作品,而又不失個人風格,即“繼承傳統,而不囿于傳統”。其作品造型簡樸內秀,構思寓意深遠,廣采博取,融入了現代紫砂人文氣息。曾與徐勇良、霍春陽、張友憲、楊沛璋、喻建十、周午生等書畫大家合作,廣受業界贊譽。
作品曾獲多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銀獎;“第十一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展”銅獎;2019年“金鳳凰”工藝品創新設計大賽金獎;2020中國漢博杯工藝美術創意設計大賽金獎;江蘇省“藝博杯”、“藝融杯”金獎等諸多榮譽獎項,并被河南博物院、首都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江西工藝美術館等藝術機構收藏。2015年作為藝術主創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紫玉墨韻——宜興紫砂與津派書畫藝術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