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業內行話“一方抵三圓”
宜興紫砂方器既是傳統的造型工藝,同時又具有實用和欣賞的雙重功能。在美觀陳設和實用把玩上,是獨具一格的,也毫不遜色于圓器造型茶壺的。坊間甚至有“一方抵三圓”的說法。
方器茶壺在創作或制作過程中合理把握好線與角、線與面的關系,或粗獷、或豐腴、或剛健、或清秀,將會呈現不同的立體效果和藝術感染力,這就是方壺造型富有獨特魅力之處。
之所以一方抵三圓,是因為方壺的制作難度非常大。方壺制作到底難在哪呢?
舞步四方 謝永新
方壺工藝更難
方形紫砂壺在工藝上比圓形紫砂壺更難把握,特別是純手工壺,構思要合理,比例要得當,線條要流暢,非常考驗創作者的功力。
壺壁的勻稱性。
紫砂方壺有別于其他品種,壺身的泥片厚薄不均勻的話,用明針很難彌補,容易產生壺身的凹凸不均。
結構的對稱性。
方壺基本上采用對稱的立體造型,有方型、菱形,也有混合造型,但結構上基本采用對稱原則,符合中國文化的傳統思維,也遵循東方文化的邏輯,容易使人產生立體的美感和粗狂奔放的理念。
線面的挺括性。
傳統紫砂方壺要求塊面挺括,壺身塊面接縫處要呈一直線,壺身塊面要求在一個平面上,特別要求從任何一個角度看茶壺都不能有凹凸感,這對作者的工藝水平要求相當高。
角度的準確性。
方壺的壺嘴、壺把制作完成后,在與壺體相接的時候角度很難把握準確,一般制壺時會用到量角器輔助裁割,切面要求平整,使壺嘴、壺把平貼附于壺身上,連接處不能有粗糙感。
涅磐 王秀局
角線的處理
一般形容方壺的詞匯總是剛勁、挺拔、端莊大度、規整有力,就像是一個充溢陽剛之氣的男子漢。而方壺的角的處理是表現壺氣度的首要因素。采用銳角法還是鈍角法給人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銳角一般表現娟秀、利落;鈍角則是淳樸、穩健。有人覺得,鈍角或圓角失去了方壺專有的韻味,這是一種曲解,寓圓于方則別有意趣。
口蓋最難做
選壺都要挑選口蓋平整,調轉緊密的壺。方壺有長方、四方、六方、八方等幾種根基形狀。蓋頭大致分為嵌蓋、壓蓋,又有平蓋、虛蓋等差別。八方、四方壺蓋比六方,長方壺蓋難做,與圓壺相比,方壺口蓋的變形概率要大得多。
平口面易下陷
無論圓壺還是方壺,采用平口面嵌蓋做法的還是相對多見。可是有的作品看起來平口面下陷,這是由于視力錯覺的原因。若使平口面看起來不下陷,制造方壺就要把視力錯覺考慮進去。
鑲接或堆砌的痕跡
鑲接及堆砌,稀泥是黏合劑。鑲接成角的痕跡,銳角的器皿不容易看出。鈍角、大圓角的就容易呈現,這是由于泥片在合攏時有的空地相對較大。
雖然在制造時,要用力的夾、拍,但泥片與稀泥的緊密度不一樣,經過焙燒后,總會有一點痕跡。所以方器鑲接或堆砌技術也是對藝人技藝的一項考驗。
坦蕩套壺 謝永新
刻填裝飾對壺身的影響
方壺成型本身已經較難,再加上繪畫刻填裝飾壺身,難度更大。一些畫面豐富、色彩復雜的裝飾,需要在壺身上進行多次刻填,外部力量多次作用于壺身,無疑增加了損壞的幾率。
以上五點足以詮釋方壺工藝的復雜程度以及對藝人技藝的考驗。再加上方壺數量少,器型大氣沉穩美觀協調,因此方壺大多比圓壺貴。
方壺對泥料要求更嚴格
方壺對泥料要求更嚴格,通常以“底槽青”泥料制作,燒成后讓砂粒在壺身上似隱似現,反而讓人感到老而不枯、新而不嫩、粗而不潤、嬌而不艷的混沌感覺。
方壺要求比例準確、口蓋緊密平整、塊面挺括、線條利落、 氣勢挺拔、力度到位,其工藝水平毫不遜色于其它造型。因其難度較高,所以生產數量相對較少,觀賞和收藏價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