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盆的陶刻藝術
古陽羨是宜興的舊稱,宜興紫砂馳名中外,而陶刻是紫砂其專一名詞。陶刻也就是在紫砂器皿上刻繪裝飾再續的過程。佛要金裝,人要衣裝,紫砂也不例外。在紫砂上刻字繪畫,描金添彩,更提高藝術價值。裝飾的方法有許多,如:陶刻、浮雕、泥繪、彩繪、墨繪……裝飾作為一種手段,最終傳遞的是一種整體更加完美、更加得體、更加賞心悅目。
紫砂陶刻在類別上有著很多的不同,有的在紫砂花盆上刻繪,有的在陶板上,還有的在紫砂花瓶上裝飾刻繪,各有特色,手法的運用上,也有所不同,紫砂花盆可謂是耀眼的品種。
由于紫砂花盆具有色澤沉著、穩重大方、透氣性好、種花不易爛根等諸多優點,因此深受世人的喜愛。高檔紫砂花盆除了要求做工精到、用料講究、造型美觀外,裝飾也是十分重要的。紫砂花盆的裝飾手法較多,其中書畫陶刻是最常見、最普通、也是最重要的一種表現形式。
宜興紫砂花盆始于北宋,盛于明清,隨著紫砂花盆的出現也就相應地出現了紫砂花盆的陶刻裝飾。明萬歷年間,供春、時大彬等制陶高手開始用竹刀在陶器底部鐫刻自己的姓名,成為制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拉開了花盆陶刻的序幕。隨后陳共之、汪大心等專為陶工代書銘刻,被譽為“陶之中書君”。文人與陶工的合作,大大地提高了紫砂花盆的文化藝術品味。新中國成立后,宜興紫砂盆器事業突飛猛進,得到了大力開發。陶刻花盆進入“萬貨”時期。時至今日,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世貿組織的加入,紫砂“廠盆”又被家庭“作坊盆”所替代,形成了百家爭鳴,一片繁榮的大好景象?,F代宜興紫砂的發展,也造就了一批專業陶刻人才,如譚泉海、鮑志強、毛國強、沈漢生、咸仲英、束旦生等。
紫砂花盆形態各異、變化萬千,大至數米、小到方寸,這也為陶刻書畫的構圖,造成一定的難度。方盆最易構圖,圓盆、怪盆及其它較難布局,一般紫砂花盆陶刻的構圖,都是根據花盆的造型然后再結合書畫構圖而定。如占三留一、對角構圖、s形構圖、三角形構圖、z字形構圖、#字參差構圖、平行線構圖(要長短變化)等。講究實主、黑白、粗細、虛實、曲直、剛柔、動靜、光毛的對比等。另外也有一些別出心裁,打破常規的構圖,這些一般是在圓盆、陶藝盆和怪盆上出現,這里不再例舉。
紫砂花盆陶刻的內容十分豐富:一般要考慮“切花、切盆、切情”大盆宜遠看,著意氣勢宏偉;小盆適近觀,講究怡情清雅;微盆為掌玩,追求趣味精妙。書畫上山水、花鳥、人物、動物、變形圖案等,或工或寫、或深或淺、或遠或近,無所不能,書法上正、行、草、隸、篆等,或粗或細、或大或小、或潤或枯,無所不可;線條的頓挫逆揚、輕重急徐,都能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
紫砂花盆的陶刻是一項藝術性很強的工藝,它不但要求作者要具有一定的書法、繪畫基礎,還要具有一定的刀法功力,最關鍵的是能把這三者有機的、恰倒好處的結合起來。陶刻刀法既能充分表現出書法味、國畫味、又能表現出書卷味、金石味、關鍵看如何運用。
書畫陶刻的裝飾,提升了紫砂花盆的藝術檔次,“盆隨字貴,字以盆傳”。一件好的紫砂陶刻花盆是集書法、繪畫、陶藝、金石、雕刻、詩詞等多種藝術于一體的。除了紫砂花盆本身所具有的實用價值外,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同時也是一件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