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一部地域性民間藝術發展史
紫砂在發展過程中掌握了“物”的特性,吸收了它物的技藝,適應了生活需求,融合了文人情趣,從而擺脫了“物”的累贅、“技”的束縛,表現出十分自由的藝術意蘊。
宜興紫砂,是造物藝術圈文化共享的一大成果。關于宜興紫砂的研究,長期存在一種傾向,即把紫砂當作一個孤立的文化現象,主要有以下兩種做法:一是過于強調文人藝術家的參與和文化提升,一是把紫砂工藝視作特有的技能,將紫砂做時空隔離,這些研究很明顯有著某種局限性。忽視了紫砂器物是民間工藝文化在長期內外互動中形成的復合體這一事實,切斷了紫砂器物中實際存在的工藝交流,遮蔽了民間造物藝術的復雜機制和內涵。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楊子帆老師,以長達8年時間,駐足鼎蜀,深入觀察,長期體驗,撰成《紫砂的意蘊—宜興紫砂工藝研究》一書,書中對紫砂器的材料與工具的分析、對工藝程序的解讀,對工藝及其思想的詮釋,都顯示了紫砂器是在一片肥沃的制陶土壤中孕育而成的,工藝技術是紫砂意蘊產生的基礎。因此,可以說,紫砂器的技藝是典型的,但絕不是個別的、單獨的,它的形成固然有文人參與的因素,但更是在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中廣泛吸收和活用造物技藝的成果,進而形成設計獨到、新穎美觀的紫砂器并聞名于世的。可以說,一部紫砂發展史,也是一部地域性民間藝術的發展史。
《紫砂的意蘊》一書的一大亮點是豐富的技藝實例解析,而且大多為第一手獲得的資料。作者為紫砂工藝的研究,在宜興丁蜀鎮作長達8年深入的田野考察,搜集到大量珍貴的工藝技術數據、資料,文中諸多精彩的圖例、事件、細節,很好地體現了研究者求真務實的學術態度,深入研究對象的場域進行考察、無疑是對物的技術本體形態的追尋,缺少這樣的考察就會失去研究的基點。書中第三章關于紫砂制陶工具,從名稱、材質、用途、尺寸等通過實物測量,歸類、排列、制表,第四章成型工藝范式歸類,從“作料”方法、敷脂泥、泥的“回片”、拍身筒等等的技術環節記錄,再對線圓壺成型、觚菱壺成型、方壺成型等的解讀,無一不出自直接的觀察與深度的訪問。如此紛繁細致的分解分析,讀來令人嘆為觀止,駐足鼎蜀,體現了研究者“進入”實地、長期觀察的“在場性”。
紫砂在發展過程中掌握了“物”的特性,吸收了它物的技藝,適應了生活需求,融合了文人情趣,從而擺脫了“物”的累贅、“技”的束縛,表現出十分自由的藝術意蘊。《紫砂的意蘊》一書,以工藝匠人的技藝入手,闡釋紫砂藝術厚重的歷史積淀,既從實踐觀察出發,解讀工藝全過程,又從中探索建構方式,具理論思考,可說是真正意義上的關于紫砂藝術的系統性、邏輯性的研究和理論體系的嘗試。李立新這種“在場性”的研究工作是人類學研究的基本方式,是一種從主體到對象、從考察者到被考察者的研究方式,是寫實主義的研究范式。通過“在場”的深度挖掘,構筑起整體的結構模式,并將技術置于工匠群體中觀察辯析其思想內涵,從紫砂發展的歷史脈絡絲分縷析其“宜物”思維和感知活動,展現出紫砂是在歷史進程中豐富的造物文化土壤上孕育而成的,其意蘊表現在“宜物”思維的拓展、統籌思維的構建、工具意識的深化等方面。這種意蘊解讀,體現了本書不是簡單的紫砂工藝技術的解讀,而是點明了紫砂所具有的對“意蘊”的追求,是一種理論性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