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駿陽讓紫砂名作《新竹桃園》破壁出圈,年輕人:這比盲盒更有文化癮
縮小復刻何道洪名作《新竹桃園》壺,以竹與桃為核心,展現出獨特的藝術張力。
壺身造型以圓器為基礎,通過飽滿的曲線勾勒出渾圓體態,既保留了光貨的渾樸質感,又通過仿生設計賦予自然生機。
壺體比例協調,壺肩與短頸自然銜接,壓蓋與壺口貼合緊密。壺流以竹節為形,竹節線清晰挺拔,展現出節節向上的生命力。壺流根部粗壯,轉折有度,流口包口收勢利落,與壺把的弧度形成動態呼應。壺把為粗壯有力的桃枝,通過貼塑工藝自然延伸,枝干上的樹瘤、裂痕刻畫入微,葉片脈絡清晰。
大小幾顆飽滿的小桃點與一朵盛開的桃花點綴其間,既保留了自然形態的真實感,又通過適度夸張強化了藝術表現力。這種“以簡托繁”的處理手法,使壺體在疏密對比中達成視覺平衡,既避免了裝飾的堆砌,又凸顯了主題的鮮明性。
采用優質紫泥,泥質細膩溫潤,呈現出古樸沉郁的色澤,與竹的高潔、桃的豐腴形成質感上的呼應。通過精細的明針工藝處理,肌理潤澤,觸感光滑。
在傳統文化中,竹的中空外直象征高潔品格,桃的果實則寓意長壽與繁榮,二者交織形成“新竹催陳葉,桃枝孕新實”的生命循環,生生不息。這種寓情于物的創作手法,使作品超越了實用器的范疇,成為承載文人精神的載體。

戴駿陽——實力派紫砂藝人。1991年出生于江蘇宜興,美術設計專業畢業,師承紫砂名家唐科。2009年開始在恩師指導下學習傳統純手工制作技法,從傳統光素器制作開始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后轉作花器并對花器有著很強的領悟與創作能力。
作為新生一代的紫砂陶手,戴駿陽虛心向前輩求教學習且敢于嘗試,認真做壺,不受外界干擾,全身心投入紫砂創作之中。全能型陶手,光素器、花器、雕塑、方器都熟練掌握,在花器方面尤為出眾,是潛力無限的年輕陶手。
作品氣韻渾厚,返璞歸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