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舟紫砂壺鑒定并不是簡單的事情
顧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別稱: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自號壺叟、老萍。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一生三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
18歲拜名師學藝,至20歲小有名氣,壺藝快速提高,開始使用名款,也有無款的批量之作。出于生計,在解放前的16年里,顧先生有名款的制壺不少于2萬件,這是他制壺最多的一個歷史時期。由于當時處于戰亂,壺很便宜,只用不藏,自然消耗量很大,存留到現在的估計為10%左右。也就是,顧壺解放前作品現在存世量在2000件左右。
看顧景舟紫砂壺真假,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入手:
看胎質
顧景舟紫砂壺鑒定要看胎質。不同時期的紫砂壺所使用的泥料有著不同的泥質,不同地方的紫砂泥料也不同,顧景舟制作的紫砂壺胎骨堅致,色澤溫潤,是上好的宜興紫砂泥料。
看款識
顧景舟1944年,始用印:瘦萍、老萍。1948年,始用印:荊南山樵、荊山壺隱。1955年,始用閑章:啜墨看茶。1984年,始用印:景舟七十后作,壺叟。20世紀90年代,刻了最后一方印章:生于乙卯。結合不同時期的款識和制壺風格,以及工藝特色來綜合判斷,可辨真偽。
看造型
顧景舟紫砂壺的鑒定,首先要看造型,每一個大師都有自己的風格偏好,顧景舟也不例外,并且在顧景舟的制壺生涯中,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造型風格和藝術特色,因此只有詳盡的了解大師的生平,對其發展過程有了清楚的認識以后,方能正確的判斷。
看制作工藝
顧景舟技藝高超,他的壺皆為純手工制作,充滿靈氣,同普通的工手區別是很大的。美雖然是很抽象和感性的概念,但是看的壺多了,自然就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