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研茶——養生必需品
養生重在養心。而茶,能頤養身心。于身能提神明目、消食去膩、清熱解毒,于心能消愁解悶、陶冶情操、明心悅智。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是歷史上最早的關于茶的傳說。從這個傳說中反映出先民已知茶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漢代《神農本草經》記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東漢名醫華佗在《食論》中說:“苦荼(指茶)久食,益意思。”這些都說明飲茶其有提神醒腦、明目等功效。
東漢末年,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指出:“茶治便膿血甚效。”
梁代名醫陶弘景著《本草經集注》說:“久喝茶可輕身換骨。”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茶業興旺時期之一,茶療之法也有很大發展,由當時政府頒布的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藥典《新修本草》對茶的藥理作用作了較全面的描述:“茶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主下氣,消宿食。”
食療專著《食療本草》認為:“茶利大腸,去熱,解痰。”陳藏品在《本草拾遺》中說:茶“破熱氣,除瘴氣”,“食之宜熱,冷即聚痰,久食令人瘦,使不睡”。
被國內外奉為茶圣的唐代陸羽,在他撰著的世界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中,對茶的功用作了生動的描述,他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其大意是:茶的效用,因其性寒涼,作為飲料最為適宜。注意操行并以勤儉為美德的人,如感到熱渴、悶燥、頭疼、眼澀、四肢無力、關節不舒,只要飲茶四五口,就同飲用醍醐、甘露不相上下。唐代劉貞亮不公把飲茶作為養生保健之術,而且作為修身養性之道,他將飲茶功用概括為“十德”,即: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之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宋代吳淑在《茶賦》中說:“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
明代顧元慶著《茶譜》,書中對飲茶的作用歸納有九點,即:“人飲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煩、去膩”,并得出結論:“人固不可一日無茶。”
我國著名藥學家李時珍在其名著《本草綱目》中科學地論述了茶的藥理,他說:“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古人很早就開始研究茶葉養生,給我們后代留下了寶貴的中國茶文化。茶葉能夠養生,是因為茶葉中具有多種活性成分,能夠幫助清除多余的垃圾,延緩人類的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