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三根”“三寶”
紫砂壺自誕生以來,無數藝人為其傳承、發展、創新都做出了重要貢獻,民國時期的“三根”“三寶”就是杰出代表。
民國時期“三根”
吳云根
吳云根(1892—1969),又名吳芝萊。1892年生于宜興和橋,14歲拜汪升義(汪生義)為師。1914年到山西省平定縣平民陶器廠任技師,1929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學陶瓷科當技術員,1931年受聘于江蘇省立陶瓷職業學校窯業科任技師,1954年進入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11月開始為紫砂廠招收第一批學員傳授紫砂制作技藝,195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為紫砂“技術輔導員”,成為著名的“紫砂七大名藝人”之一。為當今紫砂藝術界培養出了高海庚、汪寅仙、呂堯臣、葛明仙、何挺初、范洪泉等極有影響力的紫砂藝術大師和名家。
顧德根
顧德根(1895—1960),民國制壺藝人,宜興丁蜀潛洛人。民國初期,紫砂壺仿古類作品較多,顧德根卻以紫砂花貨為主,有《竹節》、《竹鼓》、《竹段》等。其所制《樹癭》,流、把及口沿處以竹節裝飾,別具一格。壺底用窯戶老板“藝古齋”印,蓋印用小章陽文篆書“德根”。20世紀20年代,顧德根以制《牛蓋洋桶壺》、《六方壺》等為主。后期以仿《貢壺》朱泥小品為主,結合紫砂花貨的特點,有時在朱泥壺上以蛙、蟲為壺鈕,較為新穎。這一時期的作品,以“貢局”、“貢壺系列”、“乾隆朝”、“雍正年”或以“德根自造陶器”鈐印。20世紀30年代之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到紫砂泥的配制上,主要供“宜興吳德盛陶器店”和“上海鐵畫軒陶器店”。1937年抗戰爆發后,窯廠落敗。1942年底顧德根轉行作“屠墩老板”。1955年后,重操舊業,為“湯渡”、“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做訂貨坯。1960年遇上自然災害,顧德根于宜興川埠潛洛老家去世。
陳盤根
程盤根,著名紫砂壺大師程壽珍之子。程壽珍逝世后,程盤根所制器物鈐用父親“冰心道人”、“八十二老人”等印章于自己所制紫砂壺上,但與其父親作品在形制格局上有差異。
民國時期“三寶”
李寶珍
李寶珍(1888—1943),宜興丁蜀蜀山南街人。大個子,臉上有疤,為人忠厚誠懇,貧民出身。他師從俞國良,技藝精良,施藝精到,從不粗制濫造。據山西《平定吏治紀要》記載:平定縣知事吉廷彥為發展陶瓷業,于甲寅年(1914)春派員赴浙江采購桑籽時,繞道宜興聘蜀山利永陶器公司的李寶珍、楊阿時、朱慶生、吳云根4人,到山西平定縣創辦平民陶器廠任技師。
他們利用當地原料,帶徒授藝,生產陶器,制造出上等的瓷壺、花瓶及日用一切必需品,色藝精美。應該說,他們是最早支援開發西部的紫砂藝人。
李寶珍出品多,受賞金亦多,加之生活節儉,將三年所得帶回蜀山老家,添置三間草房,娶妻成家,仍以壺藝為生計。民國二十二年(1933),又應江蘇省省長之邀,前往蘇州創辦陶器廠,任技師,帶藝徒五六十人,傳授紫砂技藝,建一立方米的小窯燒制紫砂陶,為時二年。后因省長調動,仍回蜀山,以制陶為業。
李寶珍施藝精到,甘愿受貧,制壺神韻,有名師俞國良的風范。他十分鐘愛貧家出身的藝徒,凡學成滿師,均送圖樣、工具,使他們有施藝謀生的本領。傳世作品有魚化龍、中小傳爐、葵仿古、圓條壺、犀登壺。創制的云龍壺,新穎別致,轟動一時,為愛好者爭相收藏。
1940年蜀山淪陷,陶業蕭條,他生計窘迫,大兒子又被日軍抓去當勞工,于是身心交瘁,一病不起。后除老伴外,后人無人從事紫砂。1943年2月23日病逝,葬于蜀山東麓龍窯前。
汪寶根
汪寶根(1902—1954),著名紫砂藝人,號旭齋,宜興丁蜀人。幼年曾在蜀山東坡書院就學,14歲拜大伯父、名藝人汪生義學藝。三年藝成,被“宜興利永公司”聘為技工,制作魚化龍、洋桶、掇球、仿鼓、竹鼓、竹節等傳統作品,并在公司歷次技藝比賽中名列第一。
20世紀20年代,汪寶根創作《梅花竹鼎》壺,一炮打響,嶄露頭角。此壺玉潔圓潤、方中寓圓,集筋囊、花貨竹器于一身,難度大、技巧高。自此,他升任公司技師,又連續制作《梅花竹》、《圓竹》、《梅段》、《四方竹鼎》、《合桃》、《合梅》等,技藝更趨純熟,并以《洋桶》、《魚化龍》等熱銷市場。二十年代中期,他取號“旭齋”,壺上署款“宜興利永公司”、“汪寶根”、“寶根”、“旭齋”等印章并用。
1932年,省宜陶校長王世杰組織藝人創作新品迎接世博會。汪寶根費時10多天,精工創制《大東坡提梁壺》、《三友瓶》,作品氣勢宏偉、古樸凝重,一舉榮獲美國芝加哥世界博覽會優秀獎章,為紫砂爭得殊榮。他自己也獲得“東坡壺王”的稱號。
1937年,汪寶根任利永公司技術總輔導,負責公司的質量把關、造型工藝、生產管理和傳授藝徒。又先后被宜興的“汪祥興陶器廠”、“新華陶器廠”聘為技術總輔導或技師,每周往返于宜興、蜀山之間,忙得不可開交。這一時期,他的壺藝進入巔峰,技藝精湛,功夫老道,所制作品整體協調、統一,圓潤細膩、賞用兼優,尤其是壺的流、肩、蓋、把等細微處更見功力,弧線過渡自然流暢,有一種韻律美,成為時人爭購的收藏佳品。
1935年,汪寶根創制的《合菱壺》成為又一傳統經典之作。吳德盛老板吳漢文曾定制其《合菱壺》并由于右任題銘刻繪,此壺后捐贈國立故宮博物館收藏。所制《魚化龍》,龍鱗細膩,龍頭龍舌均伸縮自如,整體樸雅,十分精美。他還另辟蹊徑,善用櫻桃小嘴的造型顯示其壺流特色,出水流暢,賞用兼優,廣受人們喜愛,成為一時風尚。
他精工細作,做10把合菱壺往往要費時一年。創制新品數十種之多,尤其是《上合梅》、《上圓竹段》、《五瓣上合桃》、《六方竹鼎》、《細方竹鼎》、《高梅段》、《葵仿古》等,以精雅神巧受人喜愛,其作品多被愛好者及上海、北京、蘇州、南京博物院收藏。
抗戰爆發后,窯廠一片蕭條,紫砂陶更不景氣,汪寶根只能“開柴行”艱難度日。20世紀40年代后傳藝于兒子汪福庭。新中國成立,正值組建“宜興蜀山陶業合作社”之際,他已重病在身,10月病逝于蜀山西街,享年52歲。
陳寶生
陳寶生(生卒年不詳),民國時期紫砂藝人,宜興丁蜀上袁人,曾在上袁趙乾泰家學徒。當時紫砂圈里常有人創新品種,陳寶生是其中之一。如新中國成立初期他創作的一把較大的三彎大嘴壺,蓋面上加了個五角星,當時被稱為“俄國壺”,后來又被稱為“愛國壺”。他是1955年成立合作社時的第一批社員,1957年搬到新工廠后,他發揮特長,做了許多紫砂品種的專用工具,如篦只、線梗等,是服務于紫砂成型的老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