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他的壺,你怎能真正體會出“禪茶一味”“壺佛一體”?!
荊溪之地,物華天寶。西望范氏,百年業陶。高工澤鋒,自有玲瓏,家學淵源,與陶為伴。十年一劍,盛名遠播。后又與佛結緣,以禪入壺,雖不參禪,亦不受戒,卻明佛理、入禪境,行信善之事,縱坎坷曲折,然百折不回。
觀其器,和光同塵,浮琢之藝,堪攀修行歷法,錘石為泥,謂之脫胎;撿泥去雜,謂之滌塵;百練為砂,謂之換骨;脫胎骨去雜塵,始可化器。佛手借拆,顛捏拍斷,定圓成矩,借木拍矩車得形規,以明針潤其膚,以利刀去其綴;諸如此般,置于一爐純青爐火,涅槃重生。
【八方通禪】(星云大師書繪)
澤鋒參禪入器,上善若水,千般變化,卻終如佛前凈蓮,道盡人間真善美。器雖方寸,須彌芥子,持性惠純本初,觀者存善而悅。借器度人,謂之器度,壺中修法,飲者自知。
【國泰民安 威震八方】
壺中修法,百折不回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史俊棠/文
千年陶都,文化紫砂,在薪滅相傳的道路上,傳統與創新并存,而能夠將這兩者融合得恰到好處之人,寥寥無幾,尤其是年輕一代。
生于丁蜀鎮西望圩的范澤鋒,便是青年一代紫砂人中的典范之一。這里依山傍水,淳樸的農耕生活與制陶之風,一直涵養著他對紫砂陶藝的脈脈情愫。是喜好亦是傳承,當初選擇走上這條頗為坎坷的藝途,他是真的下定了決心的。他為人聰敏,一經點撥,便能領會,這也是他能在紫砂上有所成就的原因。
澤鋒是吾晚輩,偶品茶暢聊,閑談逸事。仔細回想起來,我與他的接觸雖多是在工作中,卻也難以影響他在我心中的印象——專心、專注、執著。澤鋒初學紫砂之時,極為刻苦,從臨摹傳統造型,到自主探索個中規律,二十多年來從未懈怠。直至今時,無論是在泥料研究還是器物造型上,他依舊抱有濃厚的興趣,這是現在做紫砂的年輕人所鮮有的特質,不是三分鐘熱度,亦不會一味地追附潮流、亦步亦趨。而這也注定了他會在紫砂上擁有一番作為。
【如意吉祥】(已結緣)
文化的傳承,不是斷代的創新,而是一種不被時代交替而終止的承接行為;紫砂的創新,不是一味地追求現代化,而是尋找更恰當的傳承方式。為此,我們一直都在尋找,澤鋒亦是如此。他的祖父是民國時期西望圩著名的紫砂壺老藝人范林源,一生鐫銘“林源”印款,老先生一生專注于此,令人敬佩。六十多年后,他的后輩,也有著相似的專注、執著精神。2012年,澤鋒邀請我去深圳參加他的“壺水茶禪”的雅集活動,在現場我真切看到了他這些年所創作的幾十把禪意文化的紫砂作品。這些作品不僅造型端莊,富有新意,泥色多樣而有變化,裝飾上還糅合了陶刻、鑲嵌、鋪砂等多種裝飾工藝。當時,我心中就感慨萬分,單純的把那些定義為供觀賞的作品,已是浪費,在我看來,那就是一部介紹紫砂知識的書籍,他是在身體力行地為紫砂傳遞著影響力,且是以紫砂藝術本身為出發點。
澤鋒在紫砂上有著豐富的創作經驗。從“荊溪十景”到“紫玉梵音”,十年一個臺階,從以型傳景到抒情達意,他也用自己的經歷展現了紫砂文化的傳承。在最近的十多年里他融匯茶、禪、壺之淵源,以傳承禪意文化為衷,形成了“紫玉梵音”系列,將器物與精神融合、生活與造型融合,以致傳承傳統與創新融匯于一個平衡點。
【佛心禪意】(已結緣)
藝術的傳承,自有其規律可循,澤鋒,正是看重這一點,學壺之初便對前輩作品的各個部位進行結構式的分析。他常研究歷代壺藝的傳統、流變,兼收并蓄,同時也推陳出新,使作品既蘊含古典韻致,又賦予其時代氣息。前賢的代表佳作,他早就爛熟于心。他以泥為友,壺中修法,領悟期間,百折不回,作品也在人生的發展過程中,融合著生活的趣味、冷暖酸甜的滋味。
真正的成熟是稻熟低穗一樣的謙虛,澤鋒的生活周圍不乏追捧,他卻更喜接受批評的意見,為人坦率真實,“文似看山不喜平,尺水新波回味深”,當是他作品之意,也是他為人的真實寫照。作品如人,用得其身,不負“專心、專注、執著”這樣的形容。專心做好自然會感動人,感動就是吸引力,就能吸沙成塔。對于平凡細物的不舍和依戀,是這個機械復制的時代里,蘊于物中理想的隱秘運行,唯有當藝術回歸生活才能真正釋放個性,這也是我對他現在以至將來能夠堅持秉性的欣慰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