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小決竅,讓你不輕易毀掉一泡好茶
當年,年輕氣盛的蘇軾與老當益壯的蔡襄在惠山寺斗茶。按理說,蘇軾的茶質雖比不上蔡襄的茶好,當然也不差。但是,深諳泡茶技法的蘇軾另辟蹊徑,采用惠山寺后山的竹瀝水,于是茶香上稍顯略勝一籌。
水好固然是優勢,但是如果沒有高超的泡茶技藝,這點優勢是不好體現的。畢竟上等水質之間的差別,一般的高手都很難分辨出高低。可見,泡茶功力的重要性。
俗話說“三分茶葉七分泡”,掌握泡茶小決竅,才不會讓你輕易毀掉一泡好茶!
溫杯潔具
沖泡任何一種茶葉時,都需要先用開水將所有器皿都燙一遍,“溫杯潔具”顧名思義,除了清潔茶具,溫杯也是使茶湯更好喝的一個前提。如果直接將茶湯倒進沒有燙過的杯子里,茶湯溫度就會迅速下降,從而影響茶湯的滋味。除此之外,用第一泡洗茶水再燙一遍茶具,茶味也會更純正哦!
投茶量
投茶量并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是茶葉太少的話茶香不足水味太重,太多則茶味過濃,一般來說100毫升左右大的蓋碗,放5-7g干茶,能夠充分體現一款茶的特質。在剛開始時,最好使用電子稱來稱量,以求得到準確的投茶量。等到沖泡熟練了以后,量的多少就比較容易把控。當然,最好還是按照自己的口感喜好來自行調整,“食無定味,適口者珍”,放到茶葉這里來也是一樣的道理。
笑櫻 趙麗娟
水溫
水溫是首當其沖的泡茶關鍵,用高于90℃的水沖泡綠茶,茶湯的活力就會降低且容易燙壞茶葉;沖泡鐵觀音要用沸水,否則香氣不揚,陽剛的風格也表現不出來;紅茶則要用85℃至90℃的水沖泡,以保持最香甜的口感,過高容易燙壞茶葉。
沖泡時間
沖泡時間對茶湯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多細節的地方常常容易忽略。如注水和出湯的時間,也是計算在沖泡時間中的,最好能夠保持一個穩定的注水和出湯時間。
雖然隨著沖泡次數的增加,沖泡所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但第二泡要比第一泡的時間短些,因為第一泡只是醒茶,茶葉經過第一泡的浸潤之后,第二泡的內含物質析出速度要比第一次快,所以要縮短一些時間。
合歡 何其仙
注水方式
注水的快慢、水流的急緩、水流的走勢、水線的高低粗細,都會影響茶湯的質量。
【螺旋形注水】
這樣的方式注水,水線會令茶葉都能接觸到水,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時間溶合度增加。這種方式比較適合紅茶、綠茶和白茶,或是后期滋味較淡的時候。
【環圈注水】
注水時水線沿壺口邊緣旋滿一周,收水時正好回歸出水點。這樣會令茶的邊緣部分第一時間接觸到水,而面上中間部分的茶則主要靠水位上漲后才能觸到水,茶水的溶合度沒那么高。這種方式比較適合嫩度較高的綠茶。
【單邊定點注水】
注水點固定在一個地方,謂單邊定點注水。這種方式可讓茶僅有一邊能夠接觸到水,以致茶水在一開始溶合度較差。一些需要出湯很快的茶或碎茶,適用這種方式。
【正中定點注水】
這種方式通常和較細的水線、長時間的緩慢注水方式搭配使用。茶底只有中間一小部分能和水線直接接觸,其它則統統在一種極其緩慢的節奏下溶出,讓茶和水在注水第一時間溶合度最小,茶湯的層次感也最明顯,最適合香氣較高的茶。
有很多剛開始喝茶,還不太懂茶的茶友經常會有這樣的疑惑:喝茶,到底哪一泡才是最好喝的呢?對于每泡茶的口感,一直流傳著這么一段話:一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華,五道六道也不差,七泡有余香,八道有余味,九道十道仍回味。
這么說來,第三、四道才是茶最精華的口感。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茶葉剛泡的時候味道還沒出來,泡到三、四泡時,茶葉已然舒展,茶味也已經出來,這是茶湯滋味最好的時候,泡到后面,茶味漸漸消退,但滋味還是不錯的,仍有余味。
嘈雜煩亂的泡茶環境,注定無法靜心沖泡,匆忙或者煩亂之間,豈能有好茶喝呢?雖不必過于注重焚香沐浴這般的儀式感,但放空自己的內心,在合適的時間,恰當的地點,與對的人,安安靜靜、認認真真地沖泡一杯好茶,享受好茶的曼妙風韻,則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