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智慧,就在容天壺
相傳唐末五代時,浙江奉化有個名叫契此的和尚,號長汀子,他身材短胖,言語無定,隨處坐臥,經(jīng)常以仗背一布袋入市,四處化緣,見物則乞,人稱布袋和尚。據(jù)說他能示人兇吉禍福,而且非常靈驗。契此和尚圓寂于后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臨終之前,曾說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后來人們就把他作為彌勒菩薩的化身,先是在江浙一帶,民間都畫他的圖像供奉。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賜號布袋和尚為“定應(yīng)大師”,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募建閣時,將彌勒菩薩塑像于寺內(nèi),宋徽宗賜閣名為“崇寧”,從此天下寺院開始供奉布袋和尚。這就是現(xiàn)在寺院中大肚彌勒像的由來。
彌勒佛雙耳垂肩,滿面笑容,袒胸露乳,大腹便便,一手按著一個大口袋,一手持著一串佛珠。許多商家認(rèn)為他有歡喜、招財之意,常常視同財神供奉。
【陳亮—《容天》】
容天壺正是以此為創(chuàng)作素材,尤其突出其“肚大能容天下事”,由中國工藝美術(shù)大師呂堯臣首創(chuàng)。早期作品壺形偏低,后來壺形較高。
【楊盤忠—《容天》】
要體現(xiàn)此壺的氣韻的確很難,需要做壺之人用心體會。在氣韻飽滿的壺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頸,壺蓋增高成半球狀,平添拙樸童趣。出水效果極佳,用起來確實方便舒適。視覺上穩(wěn)重大度,在質(zhì)樸中見深厚。
【徐萍—《容天》】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王立芬—《容天》】
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王小平—《小容天》】
捧一把容天壺,靜心品茗,細(xì)細(xì)體會它所傳遞出的人生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