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壺泡茶,對茶色及茶香有沒有大的影響?
明代馮可賓的《茶箋》里說得很詳細:“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況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時,太早則未足,太遲則已過。”清朝吳騫在《陽羨名陶錄》中也說:“壺宜小不宜大,壺蓋宜盎不宜砥,湯力茗香,俾得團結氤氳。”
130cc至200cc的壺被稱為小品。這個容量的壺小巧可愛,一手掌握,非常適合一個人靜享茶味芬芳。用小品來泡茶也是有講究的,要想泡獲得更好的茶色及茶香,也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
1.小壺茶的置茶量依茶葉外形松緊而定,非常膨松的茶,如清茶、白毫烏龍、葉形粗大的茶等等,放七、八分滿;較緊結的茶,如揉成 球狀的烏龍茶、條形肥大且帶絨毛的白毫銀針、纖細膨松的綠茶等, 放1/4 壺;非常密實的茶,如劍片狀的龍井、煎茶,針狀的工夫紅茶、玉露、眉茶,球狀的珠茶,碎角狀的細碎茶葉、切碎熏花的香片等,放1/5 壺。
2. 泡多少時間:茶葉放得多,浸泡的時間要短;茶葉放得少,時間就要拉長。可以沖泡的次數也跟著變化,浸泡的時間短,可以多泡幾次,浸泡的時間長,可以沖泡的次數一定減少。
3. 依置茶量,第一泡大約浸泡一分鐘可以得出適當的濃度, 第二道以后要看茶葉舒展狀況與品質特性增減時間。揉捻成卷曲狀的茶,到第二道、第三道才會完全舒展開來,所 以浸泡時間往往需要縮短,第四道以后才逐漸增加浸泡的時間。揉捻輕、發酵少的茶,可溶物釋出的速度很快,所以第三道以后濃度增加已趨緩慢,必須增加更多的時間。重萎凋、輕發酵的白茶類,如白毫銀針、白牡丹,可溶物釋出 緩慢,浸泡時間應延長的更多。細碎茶葉可溶物釋出很快,前面數道時間宜短,往后各道的時間應增加的更多。重焙火茶可溶物釋出的速度較同類型茶之輕焙火者為快,故前面數道時間宜短,往后愈多道應增加愈多的時間。
控制茶葉浸泡的時間,可以使用向前讀秒的計時器,憑直覺判斷容易有誤差。但盯著計時器看,好等時間一到趕快把茶倒出,也顯得太不可愛了,泡茶還要是用心,時鐘只是輔助工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