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極品文人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紹培品讀壺藝泰斗顧景舟之井欄壺
紫砂壺因其特質,深受文人的喜愛。而陳曼生又將文人壺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近代以來,文人與壺藝師的合作更加密切,創造出了許多新的文人壺,很多只有一款,更顯珍貴。這把矮井欄,是壺藝泰斗顧景舟與畫家亞明的杰作,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紹培的解讀讓它更加鮮活。
文以載道,壺亦可以載道,從大量的實物資料中可以看出,紫砂壺在其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的傳承性,與時代發展相呼應的軌跡。1989年,金陵畫派大師亞明先生在江蘇倡議書畫名家與制壺高手合作,陸續創作出精品共180余件。在論及這一紫砂與書劃界的歷史性合作事件時,就不得不關注顧景舟制、亞明書畫的,顧老晚年最重要的文人壺——矮井欄。
據當時活動的參與人、見證人、顧景舟弟子葛陶中和現南京藝術學院潘春芳教授回憶:“兩人合作這件作品時,顧景舟先生選取了曼生十八式中頗獨特的井欄式。”為甚么要曼生壺的井欄式?
在紫砂壺藝術與書畫合作的壺型中,井欄壺屬于比較成功的一類,因其造型簡潔,留有大空間的畫面的設計,可以為文人墨客的參與留下施展的余地,這也易于將文人畫家的墨寶與紫砂壺完美結合。所以在考量壺型制作時,顧老就充分考慮到怎樣將紫砂工藝引向“工藝與文化”相結合的藝術殿堂。
從此件矮井欄壺的制作上,可以欣賞到顧老壺藝與亞明書畫的完美結合。在深入研究紫砂的同時,顧老旁涉繪畫、書法、金石、篆刻等諸多領域,廣采博收,以看似無形的修養注入有形的紫砂實踐中去,以道養器,使顧老在創作這件作品時聚集了獨到的藝術品質與風格。也正因為這些綜合的藝術能力,才使顧老可以親自在壺身、壺底,以刀代筆剛勁流利的刻畫出亞明在壺身所書畫的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據潘春芳教授回憶證實,亞明是在壺身、壺底直接落墨,并無紙本墨稿,所以,二人合作的此壺為絕跡孤品。顧、亞合璧,渾然天成,小小一壺,以高圓形井欄扁壓而成,造型大氣渾樸,調泥及制作水平精湛,撲面而來的是大家氣象與超越凡庸的藝術美感。
亞明在他們合作的這把壺上題寫了“青松本無華”銘款,并在壺身另側配畫青松圖案。紫砂壺是中國文化中家用審美兼具的器物,從古至今,紫砂壺上的裝飾有詠物抒情的作用,而壺體自身,刻、雕、塑、嵌裝飾手法多種多樣,裝飾內容,有花貨類的浮雕、貼雕,光貨類的線條、筋囊類的紋樣,陶刻的詩、文、畫、印章落款,從布局篇章到用刀韻味等,無一不是欣賞的對象,因此,觀裝飾辯雅俗,也應是欣賞紫砂壺的一個重要方面。自古文人雅士喜用青松比喻高潔、高尚的情操,所以青松不單單具有吉祥圖案的寓意,更是象征了顧老堅定的、大樸無華的從藝品格和在紫砂界松柏常青的地位。
亞明在壺底寫下一段銘文:“壺自先秦有之,紫砂始于明正德,至今近五百年,高手不過十余人。顧兄景舟當為近代大師。顧壺可見華夏之哲學精神、文學氣息、繪畫神韻”。是亞明給予顧老壺藝以極高的評價。壺底鈐“景舟制壺”方印,壺柄鈐“壺叟”印,壺蓋內有“顧景舟”印。二人的合作始于1989年,此年顧老被國家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壺一時風靡海內外。而亞明與顧老的合作及對他的高度評價,無疑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顧老曾這樣說過:“抽象地講紫砂陶藝的審美,可以總結為形、神、氣、態四個要素。在這幾個方面貫通一氣,才是一件真正完美的好作品。”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輪廓;神即神韻,一種能令人意遠,體現出精神美的韻味;氣即氣質,陶藝所內涵的和諧協調色澤本質的美;態即形態,作品呈現的姿態。觀此壺的形、神、氣、態四個要素,依稀可見顧老對前代大師邵大亨的尊重與繼承。
顧老創作的這件紫砂壺作品既有濃郁的藝術風韻,又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既有較高的藝術性,又具有大眾的通俗性,可謂雅俗共賞,深受眾多收藏者的喜愛。其“立足于傳統技藝,融匯現代之神韻,化為自己的藝術語言,創造性地運用于創作實踐”的創作思想,對當代及今后的紫砂壺創作都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此件作品是唯一一件書畫大家亞明先生對顧老在紫砂行業地位的評價。在二人合作的紫砂壺中,惟此件最能體現二人的藝術風格與特色,亦為顧老與名書畫家合作之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