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在歐洲的名字
在南京博物院與臺灣成陽文化基金會聯合舉辦的“紫玉暗香紫砂珍品聯展”上,蜀山窯址考古隊隊長杭濤和臺灣成陽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宋信德透露了兩大紫砂考古研究成果:明清時期,蜀山窯采用獨特的斜坡半地穴式直焰龍窯;“YIXING”在18世紀已成為出口歐洲紅色陶器的代名詞。業內人士認為,這兩項研究成果充分肯定了當時宜興紫砂在全球陶瓷領域獨樹一幟的地位。
從2005年起,南京博物院與有關單位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宜山市蜀山窯址進行了中國陶瓷考古史上的首次紫砂窯址考古發掘,共出土紫砂、均窯等文物、標本3萬余件。
在“紫玉暗香紫砂珍品聯展”上,南京博物院將出土的文物標本、50件館藏精品、全省各地出土的數百件紫砂器和臺灣成陽文化基金會珍藏的外銷紫砂器一起展出,清晰展示了紫砂器發展的歷史原貌。
杭濤說,通過發掘和研究,考古隊目前已基本掌握了蜀山窯址陶器產品的種類、制作工藝和時代風格特征。通過考古發現,蜀山窯址采用了斜坡半地穴式直焰龍窯,獨特的半地穴式和窯爐邊的臺階狀匠臺,是明清宜興窯的獨特之處。
杭濤認為,半地穴式窯不僅節約了修建成本,而且可以增加龍窯密閉性,提高燒成質量,而臺階狀匠臺則為窯工們提供了必要的休息場所,體現出人性化的修筑理念。
這種筑窯方式在當時絕無僅有,充分展示了宜興陶工的聰明才智,也證明了宜興陶瓷燒成技術在當時已處于領先地位。
據宋信德介紹,18世紀,歐洲興起一股持續近百年的“中國熱”,一切“中國品位”的東西都風靡歐洲,其中包括紫砂。
最初,紫砂在歐洲各國的名字叫“YIXING”,也就是宜興的音譯。很顯然,這與紫砂的產地有關。隨著宜興紫砂在歐洲各國盛極一時,在德文、荷文、法文、英文等一些文獻中,“YIXING”直接取代“terra sigillata”(意為古羅馬深紅色陶器)一詞,成為諸多出口歐洲紅色陶器的統一名稱。由此可見,宜興紫砂藝術在當時已經擁有崇高的地位。
宋信德說,翻開近300年的歐洲制陶史,處處體現著宜興紫砂器對歐洲瓷器發展的啟迪。1672年,荷蘭利用當地陶土及技術,首先生產出類似“YIXING”的紅陶茶壺。德國一批煉金師也受命仿制“YIXING”,并掌握了貼花、鏤空等技巧。這也是宜興紫砂器為歐洲陶瓷史、藝術史發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