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項制壺技藝原來是他開創的,真不愧是紫砂狂人!
茶,清婉淡雅,簡約樸素;壺,率樸自然,閑情恬適。二者結合,萬物皆淡,享盡世間平淡的韻味。
當你摩挲壺上點點砂感,那古樸之感由遠至近,似能感受到紫砂藝人千錘萬鑿的捶打。
當三五好友,圍坐品茗,那或圓、或方的紫砂壺,有樸素無華、有繁花似錦,皆是紫砂藝人的結晶。
而如今你對壺藝的這些感受,其實都離不開他——紫砂界一代宗匠:時大彬!
他的壺價位不俗
時大彬制圈扭壺
成交價 RMB 13,440,000
時大彬制紫砂壺
成交價 RMB 7,776,000
時大彬款虛扁壺
成交價 RMB 5,520,000
時大彬為人,敦雅古穆,壺亦如之,波瀾安閑,令人起敬。壺藝傳至大彬,始蔚然大觀。
大彬對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型設計和銘刻等,均研究深入,成就卓著。 善用各色陶土,或在陶土中摻雜砂缸土、碎瓦片,有“沙粗質古肌理勻”之贊語。
時大彬其人
時大彬是明萬歷至清順治年間人,乃紫砂藝術的一代宗匠,壺藝精湛,時人爭求,有“宮中艷說大彬壺”一說。
傳世的大彬壺多被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香港茶具文物館等文博機構收藏,不過數十件而已,流傳于民間又有紀年可考的,更是珍罕。
時大彬確立了紫砂壺制作的新體系,至今為匠人們普遍使用,其在當時所做的三項創舉,開啟了后世壺藝新天地。
首創調砂工藝
所謂調砂,就是在練泥時加入一定比例的生砂或者熟砂,可用異色也可用同色,為紫砂壺制作添加磨砂質感。
也可根據制壺創意,局部部件添加,形成一種裝飾特色。俗話說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
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曾潛心調配泥料,晚年突然感悟“吾之精終不及時之粗”!
開創制壺技藝
現代沿用至今的紫砂制壺方式,即“打身筒”和“鑲身筒”的技法,同樣由時大彬開創。
以泥片成型法制成身筒,拋棄模具,全靠手工拍打,形成一套合理完善的工藝與技術。大彬的這一創舉是紫砂壺成型工藝中的最大變革。
這種獨特的成型技藝,奠定了宜興紫砂發展的根基,直至今天仍然沿用,是紫砂工藝史上的里程碑,使紫砂技藝能夠在眾多技藝中獨樹一幟,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改大壺為小壺
紫砂壺器型從大到小的變化,對于紫砂壺歷史來說也是一次重要變革。
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中記時大彬“后游婁東,聞陳眉公與瑯琊、太原諸公品茶施茶之論,乃作小壺,幾案有一具,生人閑遠之思,前后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標大雅之遺,擅空群之目矣。”
時大彬早期做大壺,在婁東與陳繼儒等著名文人交游后,受文人飲茶方式和審美觀念的影響改制小壺。而由文人對這樣的小的崇尚,又使得小壺很快的風靡起來而成為茶器主流。
制壺時融入文人思想,從而徹底改變了紫砂壺發展的方向與道路,想必這是最早的“文人壺”的體現了吧。
因為時大彬的卓越成就,將紫砂壺從一個實用器,推上了藝術品的高度,為往后如梅調鼎陳曼生等文人雅士加入紫砂壺的創意中奠定先機,而有了“壺隨字貴,字依壺傳”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