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壺,大師汪寅仙與清華教授張守智的驚世之作
紫砂塑器有史以來,代代相傳,它以自然物體形象為源泉,題材豐富,經歷代眾多藝人的智慧和創造,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各個時期皆有風格獨特的名工巧匠出現,創制出不少新品面世。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是我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之一,其傳承人正是紫砂制作技藝的老人——汪寅仙。她與張守智先生合作的“曲壺”,用辯證思維和夢幻般的想象力,“曲則全,枉則直”的理念,簡約虛實的立意,氣勢如虹的架構,創作了無愧當代陶藝重器經典,一把壺震撼了一個時代。
張守智先生,陶瓷藝術設計家、清華美院教授。2007年,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授予“中國陶瓷終身成就獎”。 自50年代開始,張守智先生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慶典用瓷“建國瓷”和“釣魚臺國賓館用瓷”、外交部的“中國駐外使館用瓷”、“人民大會堂國宴瓷”的設計和監制。參加了70年代的外交部“國禮瓷”,國慶35周年“國慶瓷”,2002年國務院“紫光閣用瓷”、陳列瓷及禮品瓷的設計和監制工作。

汪寅仙 曲壺
曲壺是張守智于1990年設計,突破了紫砂壺藝的傳統規律,是現代設計理念在傳統紫砂陶藝中的體現。它源于張守智先生對幾何的熱愛,在曲壺的創作中融入幾何學中的蚌殼、蝸牛、漸開線,把藝術創作轉化成了數學規律。壺身與壺嘴、壺鋬結合,形成的整體既有線的變化,又有面的變化,線面的結合協調、柔和、變化又統一。整個壺體靜中有動,動中有動,壺嘴和提梁內部形成的虛空間對比性強,更顯示壺體的輪廓美和韻律美。
作者用一根簡單的曲線,在上下貫通,旋轉流動的立體軌跡中,勾勒出了一件完美的造型,用紫砂泥的特性,使壺的寬度、厚度以及角度恰到好處,俱成天趣。這啟蒙于《易經》“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來自于同源的筆墨丹青 “畫貴有神韻,有氣魄,然皆從虛靈中得來”。細細解讀“曲壺”的造型語言,在空間與實體的強烈對比中,它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掌故,表達著無數的現代信息,用古人之規矩,而抒寫自己之靈性。
一把“曲壺”,為陶都續寫了嶄新的篇章,贏得了久遠的美譽,引來了無數的青睞,當代的很多青年紫砂收藏家,就是從見到“曲壺”開始的,那動靜相宜的現代之美,沉穩端莊的肌理質感,代表著一種哲學,一種文化,代表著一個民族的審美,和現代人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