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工藝里的謎團基本就落在曜變上
從1979年國家組織對建盞工藝進行恢復至今,人們在建盞的工藝研究之路上已經走過了將近40年,在最近的幾年中,建盞中的烏金、兔毫、油滴等釉面的形成原理和規律都被建盞工藝師們普遍認知和把握。建盞工藝里的謎團基本就落在曜變上,彩光是曜變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宋代的文字記載中,對建盞釉色所做的描繪并不少,宋徽宗的“玉毫條達”,黃庭堅的“兔褐金絲寶碗”,蔡襄的“兔毫紫甌”,晁補之的“鷓鴣金盞”等等,都表明了建盞釉面帶有或銀或金或紫的色澤,卻很少有直接描繪建盞帶有彩光的詞句。明末清初詩人曹溶寫過《兔毫盞歌報陳若水》,詩中有一句“建安黑窯天下奇,土質光怪欺琉璃”,曹溶所見的建盞光彩奇異,堪比晶瑩剔透、流云漓彩的琉璃,由此可見彩光釉面的建盞自古有之,而且受人珍視。
萬彩鷓鴣斑 范永壽
建盞釉面中登峰造極的要數曜變,日本著名的陶瓷學家小山富士夫在《天目》一書中曾給出曜變的釋義:“建窯所燒,在掛有濃厚黑釉的盞面,浮現出大小不同的結晶,而其周圍帶有日暈狀的光彩者為曜變……‘曜變’一作‘耀變’,是因為它含有光輝照耀之意。”日本古籍《君臺觀左右帳記》曾記載,“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
中國著名古陶瓷專家陳顯求在他的《扶桑鑒寶記》中對曜變天目的定義是“曜乃日、月、星辰之光,變乃色彩變異之意,兩字合成一詞,則曜變天目可以定義為具有光色(無固定顏色)變化的建盞。”從古今中日對于“曜變”的定義來看,彩光現象可視為曜變的必要條件,不可或缺。
星云杯 黃美金
曜變的斑紋乍看上去與油滴、兔毫迥異,但并非毫無關聯。曜變最為直觀的兩個特征是它的光暈和斑核。斑核看上去像“空心的油滴”,油滴是斑點內有色彩,斑點外全黑,而曜變則相反,斑點外包圍著色彩,斑點內則無彩。故此稱為“斑核”。而且曜變的斑核并非油滴斑那種均勻分散的狀態,而是會有幾個大小不同的斑核聚成一群的趨勢。不同的曜變盞,聚落趨勢會有差別。
曜變盞的斑核外必然包圍著彩色光暈。這個光暈的色彩不是死板的、固定的,而是會隨著光照角度的改變,變幻出不同的輝彩。如靜嘉堂輝彩為藍、紫、黃等,藤田輝彩為藍、藍綠、紫等。在自然光與室內光下觀察,也會有不同感覺。曜變的神奇吸引力,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這變幻莫測的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