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經(jīng)過斷代,又是在什么年代開始恢復燒制的
早年福建省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和20世紀60-70年代廈門大學對福建建陽水吉鎮(zhèn)后井村建窯窯址的幾次發(fā)掘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果, 明確了“建盞是在龍窯中燒成的”,也對建盞進行了斷代一一“建盞的燒造年代創(chuàng)于北宋,盛于南宋,而停燒或廢燒于元初”.
1989~1992年,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館和建陽市博物館組成的聯(lián)合考古隊對建窯遺址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科學發(fā)覺,清理了唐代至宋末元初的龍窯11座,獲得了大量的實物標本和不少珍貴文物,基本摸清了建窯的歷史脈絡,為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建窯增添了寶貴資料。
復古油滴束口盞 陳春華
“建盞”是宋代當時上至至尊,下及士大夫甚至平民百姓的斗茶器具。建盞由于保溫性良好,盞形低小口大,器型和釉色極其適用于斗茶活動中的觀湯色、氣泡、水痕等,有利于茶香的顯現(xiàn)和散發(fā),特別適宜斗茶,所以深受茶家以及文人雅士的青睞。特別是其釉色漆黑發(fā)亮,有如深邃的夜空,神秘的讓人難以琢磨。此外,建盞的魅力更在于釉面在窯火中天然形成的斑紋美,這些斑紋大巧不工,渾然天成。黑釉間自然浮現(xiàn)的藍光斑,靜靜的襯在盞中,光斑四周還有紅、綠、天藍等彩色光暈,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閃耀,猶如廣闊無際的夜空中星系的運行,奇妙無窮,幻化莫測。
松影斗笠 陳國飛
斗茶猶如賭博,南宋后經(jīng)過長期戰(zhàn)亂已民不聊生,如此奢靡之風是新興的統(tǒng)治者所不能忍受的。皇帝一紙令下,所有斗茶活動不被允許,甚至建盞窯口也被停封,制作建盞的記錄典籍都消失殆盡,于是建盞從此沒落。
1979年,我國專家學者用12年時間 反復試驗和摸索建盞的燒制技藝。2013年在當?shù)卣姆龀窒拢殖闪⒘私柦ūK協(xié)會,成立初期成員約108家,現(xiàn)今已有23名市非遺傳承人,工商登記的建盞制作者有425家。建盞,雖然斷代時間久遠,一經(jīng)復出即一鳴驚人。它依稀保存著當年繁華盛開時的激越與落盡時的落寞,流轉(zhuǎn)千年,重新歸來,喚起人們暌違已久的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