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盞,主要問題是怎么分辨好壞
建盞是用建陽水吉一帶含鐵量較高的粘土為胎底,這些粘土中含有一些未風化的斜長石、鈣長石以及石英粗顆粒。
釉料也是取自當地,這種釉料含鐵量較高,含磷較多,采回的釉土中還需要混以草木灰,以增加釉中鈣的含量。
含三氧化二鐵高的釉為著色劑,經高溫1280°-1330°還原燒造制而成的黑釉系窯變茶碗。
曜藍五韻 孫莉
如何辨別建盞好壞?
1、從器型上看
從建盞的器型來分基本上都是底小口大,主要有敞口、撇口、斂口和束口四個大類。大致上無論是哪種器型,對于一件好的建盞作品來說,一定要滿足器型周正、碗口圓潤、釉面不開裂,無氣泡,少針眼、周身無大的變形和凸起這幾個條件。簡易判定器型是否規整可以將建盞倒扣在表面平整的桌子上或者拿兩個相同口徑的建盞盞口對扣,觀察能否緊密貼合。如果發現左右晃動,則說明變形,器型不佳。
如果根據器型特征細致化分的話:
敞口盞的口沿向外撇,有尖尖的圓唇,腹壁處呈現出斜直狀或者是微微地有一些弧度,挑選時著重注意弧度線條流暢。
撇口盞的口沿同樣是向外撇的,唇沿處稍稍地有一些曲折,線條跨度較大,同樣需要注意弧度線條是否連貫流暢。
斂口盞的口沿微微地向內收斂,容易造成碗口失圓或口沿處薄厚不均,需要著重查看。
束口盞的撇沿束口,在口沿的1到1.5里面以下有一圈向內束成的凹槽,需要注意的是這條注水線是否齊平。
2、從斑紋上看
建盞的斑紋是在鐵系結晶釉上發揮出來的,具備燒成基本條件都有一定的共性。同種斑紋的建盞在紋飾上也有一定的優質標準:
如兔毫盞斑紋的底色應該是"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即釉色青黑,斑紋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樣纖細柔長。紋理邊界清晰,分布平均且具有較強的三維立體效果,尤其是兔毫能夠從盞口延伸至盞底者為最佳。
油滴盞的話,最好是選購那些油滴斑紋清晰可見、斑點大小不一,盞內外斑點分布均勻飽滿,盞口位置能布滿斑紋為上品。
曜變盞的釉面上斑點要形狀近圓,分布均勻,差異不可過大。主要是經光線照耀,斑點要有明顯的暈彩變幻,呈現藍、紫紅、金黃等多種色彩,璀璨相映才屬曜變的上品。
3、從胎質上看
建盞燒制所用的坯原料是當地盛產的紅色高鐵黏土,胎土含鐵量較高,為福建省建陽水吉一帶所特有。鑒于鐵系的制胎泥料造成建盞底部胎質厚重粗糙或有露胎,顏色一般為深灰或者深褐色。鑒于市面上層出不窮的的摻假方式,這里提供三種分辨鐵胎真假的方法:顏色、掂重量和用吸鐵石。
市面上的新盞胎骨表面色調主要是鐵灰色和紅褐色兩種,老盞的胎體表面顏色偏暖黃色,可以作為辨別鐵胎的參考。
建盞有別于其他瓷器的是有明顯的上手感較沉,但因現在建盞器型的多變,口徑的大小、盞壁厚薄不一,從而導致重量不固定只能僅做參考。
因為吸鐵石能吸鐵,所以有人會用磁鐵來檢驗建盞是否含鐵胎。現在多數師傅燒制的建盞是可以被小片磁鐵吸住的,因此借助工具也是較為科學的檢驗方法。
明代許次舒《茶疏》中說:“茶滋于水,水籍乎器,謁成于火,四者相須,缺一則廢。”這段論述充分闡明了茶、水、器、火四個要素的辯證關系。當今,不同材質、不同式樣的差距層出不窮,可謂琳瑯滿目,但真正稱得上品茗妙器的卻微乎其微。
建盞有“潔、香、甘、滑”四妙。
一妙“潔”。建盞燒制遵循古法,沒有高科技,天然環保,符合茶道“潔”的精要。
二妙“香”。茶遇盞生香,因為建盞的胎骨厚重,保溫性好,有助于提升茶香
三妙“甘”。茶滋于水,水籍乎器,建盞有活水、軟水的功效。胎體含鐵高,器壁孔隙比瓷器多,能吸附礦物質,降低水的硬度。因此,建盞能使水變得甘甜。
四妙“滑”。建盞發茶的功能是保溫與活水作用的綜合效果,用紫陶建盞品茗,會讓人感覺水乳交融,甘潤順滑,茶性十足,韻深味濃,暗香涌動。